当前位置:新闻首页 > 红色解读 > 浏览文章

改革开放是推动浙江发展的强大动力

2009-08-28
——从浙江的实践看“六个为什么”之六
 
中共浙江省委宣传部 
  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中国进入了一个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
 
  改革开放使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上焕发出勃勃生机,给人民带来了福祉,使中华民族大踏步赶上时代前进的潮流,并以前所未有的雄姿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
 
  事实让我们深刻地认识到:改革开放是中国走向繁荣富强的必由之路,我们决不能走回头路。
 
  一、改革开放给浙江带来了富民强省的巨大成就
 
  一个地区的发展,只有从国家和时代的坐标上去认识,才能更加准确;一个社会的变革,只有从历史和现实的对比中去把握,才能更加清晰。
 
  众所周知,浙江是个资源贫乏的地域小省。改革开放之前,国家投资少,经济总量小,是经济增长相对缓慢的省份。从1952年到1978年20多年间,国家对浙江的投资额总计为77亿元,人均410元,仅为全国水平的一半。浙江人均占有铁矿石资源,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5%和世界平均水平的2.5%,人均煤炭的地质储量,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0.8%和世界平均水平的0.4%。30多年来,浙江经济社会取得了飞速发展,城乡面貌和人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跃成为全国体制机制最活、开放程度最高、经济发展最快、人均收入最多的省份之一。为什么会有这样翻天覆地的历史巨变?答案是:改革开放。
 
  浙江人敢闯敢创,敢为天下先,具有钱江弄潮儿的无畏气概和争喝“头口水”的超前意识,创造了第一批个体工商户、第一批私营企业、第一批股份合作企业、第一批专业市场、第一座农民城等许多可以载入改革史册的“全国第一”,成为改革开放的开路先锋。
 
  率先推进市场化改革。大胆发展个私经济,积极进行股份合作制改造,大力推进国有集体企业改革,努力探索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全省民营经济赢得了发展先机,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影响力和竞争力不断增强,形成了多种所有制经济相得益彰、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个私经济总产值、销售总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出口创汇额等4项最能反映民营经济实力的指标,已连续10多年居全国第一。在全国民营企业国际竞争力50强中,浙江占25席;在全国民营企业综合竞争力50强中,浙江占22席,均居全国首位。
 
  率先推进农村工业化。积极把握国内市场短缺的机遇,大力发展乡镇企业,积极培育块状经济,做大做强县域经济,从小商品入手,从家庭工业起步,经商与生产并举,大力打造“小商品、大市场”,“小企业、大协作”,“小区域、大产业”的发展格局,形成了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区域经济发展优势。全省现有年产值超5亿元的各类特色产业区块462个,100亿元以上的有59个;全省11个地级市有9个进入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城市,全国百强县中浙江占30席,总数居全国第一;全国千强镇中浙江占268个,总数居全国第二。 
 
  率先推进市场建设。突破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对商品流通和原材料供给的约束,大力兴办商品市场,建设了一批规模大、档次高、辐射力强的综合性市场,产生了“建设一个市场、带动一批产业、活跃一方经济、富裕一方百姓”的发展效应。至2008年底,全省共有商品交易市场4087个,市场成交总额9793亿元,超百亿元的市场15个,市场成交总额连续18年居全国第一。
 
  率先推进内外开放联动。充分发挥产品价廉物美的比较优势,积极推进外贸出口多元化,努力拓展国际市场空间;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积极扩大利用外资,鼓励企业“走出去”发展创业;坚持“立足浙江发展浙江”、“跳出浙江发展浙江”,积极参与中西部开发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建设,加强对口支援和对口帮扶,努力推进长三角地区交流与合作,形成了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内外开放格局。目前,浙江已与全球23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贸易关系,世界500强企业已有84家落户浙江,共设立224家外商投资企业。全省经政府部门核准的境外企业和机构累计3466家,“走出去”的境内主体数和建立的境外机构数量均居全国首位。
 
  率先推进城乡区域统筹发展。积极探索联动推进新型城市化和新农村建设,大力推进农村小城镇建设,大力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加快城乡基础设施、社会就业、社会保障一体化进程;大力实施“欠发达乡镇奔小康”、“百亿帮扶致富”、“山海协作”工程,形成了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2007年我省农村全面小康实现度为81.2%,连续5年居全国各省区首位。2008年浙江城市化水平提高到57.6%,非农从业人员比重达到80%。
 
  率先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开展科教兴省和创新型省份建设,改革科技体制,建设公共创新平台,全面提升科技、品牌对经济增长的支撑和拉动作用,大力提升区域创新能力,形成了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区域创新体系。目前,我省科技综合实力居全国第7位,区域创新能力居全国第5位,知识获取能力和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分别居全国第3位和第4位,专利授权量居全国第2位。全省已有533家国家级和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其中省级企业技术中心495家,总数居全国之首。
 
  率先推进生态省建设。努力打造“绿色浙江”,全面推进流域、区域、行业、企业污染整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广节能新技术,淘汰落后生产能力装备,走上了环境、资源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可持续的发展道路。据国家环境监测总站公布的全国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报告,浙江生态环境状况指数为87.1,位居全国第一位。
 
  率先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开展文化大省建设,大力弘扬“浙江精神”,全面实施文化建设“八项工程”,着力建设教育、科技、卫生、体育等“四个强省”,建设文化发展“三大体系”,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文化产品和服务日益丰富多彩,初步形成了文化与经济、政治、社会建设协调发展的良好格局。(下转第二版)
 
 
  (紧接第一版) 2007年,全省文化产业总产出2123.44亿元,实现增加值595.93亿元,占全省GDP3.2%。
 
  努力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认真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强地方立法、依法行政、公正司法和普法教育,转变政府职能,全省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法治化、规范化程度明显提高。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1992年起,我省先后开展了五次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从“强县扩权”走向“扩权强县”。词序的变动,意味着浙江几乎所有的县都将会得到原属地级市的经济管理权限。2009年8月1日起,《浙江省加强县级人民政府行政管理职能若干规定》正式实施。这在国内是首次以地方政府规章的形式推进“扩权强县”,同时,对于浙江来说也是“最大一次权力下放”,必将推动县域经济的强劲发展。
 
  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的建设。以提高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为重点,深入开展党的基本路线教育、“三讲”教育、“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育、党的先进性教育和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率先构建具有浙江特色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整体推进干部制度改革,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强的领导和组织保证。经浙江省委批准,中组部同意,台州市椒江区委于1988年12月率先在全国试行了党代会常任制工作,历经20多年的实践,形成了以党代会代表任期制、党代会年会制、党委会负责制为主要内容的党代会常任制制度体系和运行机制,为扩大党内民主提供了有益的探索。
 
  浙江不仅在改革上一马当先,在开放上也是力争上游。从“小商品、大市场”起步,到十年前的“买全国货,卖全国货”,再到现在的“买世界货,卖世界货”的义乌国际小商品市场就是浙江开放的一个真实写照。
 
  从1978年开放宁波港起步,经过不懈努力,我省构筑起了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对内对外开放的发展格局。从1978年到2008年,全省外贸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30.6%,由0.7亿美元增加到2111.5亿美元,由全国的第15位上升到第4位;外贸出口总额年均增长30.5%,由0.52亿美元增加到1542.9亿美元,由第14位上升到第4位;外贸进口总额年均增长30.8%,由0.18 亿美元增加到568.6亿美元,由第12位上升到第5位,浙江成了名符其实的“外贸大省”。2008年宁波—舟山港货物吞吐量达到5.02亿吨,居全国港口第2位,集装箱吞吐量达到1093万标箱,居世界港口第8位。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浙江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了“五大跨越”:实现了从资源小省向经济大省的历史性跨越,全省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实现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历史性跨越,构建起了相对完善的区域市场经济体制,成为全国市场化程度最高的省份之一,形成了体制机制先发优势;实现了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历史性跨越,全省经济结构持续优化升级;实现了从封闭型经济向开放型经济的历史性跨越,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基本形成了内外联动、互利共赢的开放格局;实现了从基本温饱向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全省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升。
 
  浙江改革开放的成功实践充分说明,改革开放是富民强国之路。从某种意义上说:
 
  浙江是中国改革开放的一个典型,她的发展成就集中体现出改革开放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和改变;
 
  浙江是中国改革开放的一个缩影,她的发展历程生动展示了改革开放的时代轨迹与精神内涵;
 
  浙江是中国改革开放的一个样本,她的发展变化深刻昭示着改革开放的未来走向。 

来源:楼宇党建 责编: 

关键字 :

[声明]:文章仅供学习交流,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纠错】,感谢所有提供文章的媒体和作者。

最新发布
热门文章

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