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首页 > 红色传承 > 浏览文章

用好红色资源 传承红色基因 赓续红色血脉

2023-11-20
       (原标题:用好红色资源 传承红色基因 赓续红色血脉 供稿:吉林杨靖宇干部学院)
       近日,由吉林省委组织部、学习时报社、吉林杨靖宇干部学院主办,吉林省委党校、吉林省委党史研究室、吉林省社会科学院、吉林省红色教育研究基地、吉林省中共党史教育基地承办的“用好红色资源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中国式现代化中的红色教育研究暨首届‘弘扬东北抗联精神’理论研讨会”在吉林杨靖宇干部学院举办。
       来自全国知名高校以及党史党建、红色教育、东北抗联史研究等多个领域具有影响力的专家学者、革命后代共聚一堂,围绕中国式现代化中的红色教育研究这一主题,对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红色教育规律研究、红色资源与开发利用研究、红色文化传播规律研究、红色教育基地建设研究、东北抗联研究、红色吉林研究6个议题,尤其是对研究宣传阐释好东北抗联精神的丰富内涵和时代价值、持续推进红色精神的系统研究和成果转化、用好红色资源助力东北振兴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讨。
       通化市委书记、吉林杨靖宇干部学院第一副院长孙简、学习时报社副总编辑王君琦、吉林省委党校常务副校长董维仁在开幕式上先后致辞,吉林省委党史研究室主任王珂出席会议。吉林杨靖宇干部学院常务副院长韩冬主持开幕式。
       本届理论研讨会设置了两场主旨发言,第一场由光明日报社理论部主编、高级编辑曹建文主持。
       原中央党校副校长赵长茂教授作了题为《关于弘扬东北抗联精神的几点思考》的主旨发言。首先,他阐释了东北抗联精神的时代价值,东北抗联精神是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力量,东北抗联将士们心怀民族大义,勇赴国难,英雄气概感天动地。他们对党的信仰无比忠诚,他们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具有永恒的时代魅力,不断激励我们坚定理想信念、不畏艰险、奋发图强。东北抗联精神是进行国际战略博弈的强大精神武器,历史和现实都证明,国际战略博弈不仅是物质力量的较量,同时是精神力量的较量。以“忠诚于党的坚定信念,勇赴国难的民族大义,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为基本内涵的东北抗联精神,无疑是我们在国际战略博弈中不惧艰险、不畏强敌、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重要精神源泉。东北抗联精神是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所需精神力量的重要来源。其次,他谈到了东北抗联精神的党性教育属性。东北抗联精神与我们党的党性教育高度关联,为党性教育提供了鲜活教材、丰富案例、宝贵资源,具有极高的党性教育价值。东北抗联精神同时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道德价值的具体体现。弘扬东北抗联精神,可以强化党员干部爱国主义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广大干部群众攻坚克难的勇气、汇聚精神力量,为民族复兴和东北振兴提供强大思想武器,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凝心聚力。最后,他对今后东北抗联精神的研究重点与宣传方向提出了4点建议。一是依托专业化研究平台开展东北抗联精神的历史文化研究工作;二是多渠道加强东北抗联精神的普及宣传;三是将东北抗联精神有机融入教育、社会、家庭体系;四是东北抗联精神需要相关职能部门利用好政策、统筹好资源,组织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参与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他在结束发言时讲到,应进一步用好东北抗联精神等红色资源,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把各项工作做好、做实、做细,让东北抗联精神永远成为广大党员干部、人民群众推动新时代各项事业蓬勃发展的精神动力!
       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副院长、一级巡视员赵耀宏教授以《铭记“为党育才”初心打造党性教育高地》为题作了主旨发言。他指出,党校、干部学院要始终铭记“为党育才”初心,把抓好党性教育、打造党性教育高地作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一项重要举措,把红色资源作为开展党性教育最生动的教材,充分发挥区域红色教育资源优势,深入挖掘本地红色历史,大力开发精品课程,构建具有区域特色的红色干部教育培训体系。他介绍了中国延安干部学院的办学经验,强调要坚定正确办学方向,自觉服务党和国家大局。一是坚持政治性,牢牢把握正确办学方向。当好党的创新理论的积极宣讲者、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坚定维护者、用党的意识形态引导社会思潮的可靠排头兵,传播正能量、守住主阵地。二是坚持时代性,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前瞻性。使教学既有理论的厚重感,又有强烈的时代性、针对性和实效性。三是坚持系统性,善于统筹理论教育、党性教育和专业化能力培训。确保党的最新理论成果、最新重大决策部署、最新发展成果和最新实践资源及时准确进课堂、进教材,走高质量发展的办学之路。四是坚持开放性,以更加开放的眼界和思路谋划教育培训工作,构建起与时俱进的、开放的教育培训体系。
       北京师范大学中共党史党建研究院院长王炳林教授作了题为《红色资源与中国式现代化》的主旨发言。他指出,在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用好红色资源,对于坚定理想信念、增强爱党爱国爱人民的情感、激发奋斗意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是红色资源能够使我们深刻认识中国对现代化的追求是如何由被动转入主动的。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各阶级纷纷寻找新的出路,向外国学习一度成为主导观念。但都没有解决中国本质的社会性质问题,都没有让中国走向现代化,直至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才为中国人民指明了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前进方向,自此“中国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动转入主动”。一百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实现了中国式现代化从“外源被动”到“内生主动”的转型发展,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取得重大成就。二是红色文化贯穿于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角度看,无论是高质量发展还是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红色文化的作用都至关重要。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角度来看,这一倡导站在马克思主义的价值立场上,蕴含了公平正义、民主自由、和平发展的思想理念,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在国际上的一种表达,贯穿着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灵魂。三是红色资源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宝贵财富。首先,能够增强理想信念。一百多年来,中国共产党旗帜鲜明地将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新征程上,继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需要从马克思主义真理中汲取理想信念的力量,从而筑牢共产党人的信仰之基和党性之魂,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其次,能够激发人民的斗争精神。中国共产党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斗争精神的内涵意蕴与辩证智慧,使其在守正创新中得到发展,从而为中国共产党进行伟大斗争实践提供理论支撑,成为党和人民应对和战胜重大考验的强大力量。最后,能够汇聚起我们磅礴的民族力量。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过程中,我们要运用好红色资源,逐步形成中国式现代化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为世界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提供世界多样化现代化模式的全新选择。
       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党建学院院长杨凤城教授以《大历史观与红色文化研究》为题作主旨发言。他指出,历史最宝贵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是经过时间沉淀下来的文化。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斗历程中形成的革命文化、红色文化就属于这样一类历史文化遗产。首先,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为内核建构红色文化知识体系。每一个时代的诸种精神不可能脱离时代主题。历史需要走进去,成为其中一员,以深刻体会历史情境中的人和事;历史更需要走出来,观其全貌。目前,革命文化与红色精神研究,前者做得比较充分,而后者需要进一步努力。多学科参与很重要,历史、文学、政治学、社会学等,在共同话题下进行研讨。文化的灵魂与基石是价值追求,但是还有表达体系、象征体系等等,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其形成过程更是一个复杂的演进过程,不能单一化刻板化。为革命文化和红色精神构建一个与国内相关学界、与国际相关领域对话的学理基础、学术话语,讲述一个多线条复合的有血有肉的红色文化故事,对于党史工作者而言任重道远。需要从整体上思考建构红色文化知识体系问题,从基本概念范畴、基本问题或定理、基本结构等入手研究。其次,红色文化的魂脉是马克思主义。革命时期革命英烈的事迹,最震撼人心的是他们坚定不移的崇高理想、革命必胜的信念信心、大无畏的牺牲精神。这背后,是对马克思主义作为真理的服膺和信奉。真理的力量是无穷的,这在革命英烈身上得到充分彰显。对于共产党人而言,真理不是纸上谈兵,重要的是运用,是以实践检验真理,为真理而献身。正是对马克思主义作为真理的笃信,成就了红色文化和红色精神的内核。再次,红色文化的根脉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与红色精神彰显着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和共产主义理想,同时又蕴涵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质、继承和弘扬着中华民族精神。从大历史观出发,我们要善于把红色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联系起来,善于把红色精神对中华民族精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概括、展现出来,让红色基因世代传承下去、发扬光大起来。
       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陈金龙教授作了题为《中国式现代化与红色资源传承的互动关系》的主旨发言。他指出,中国式现代化的过程,既是传承、弘扬红色资源的过程,也是创造、积累红色资源的过程,中国式现代化与红色资源传承是双向互动的关系。一方面,从传承红色资源对于中国式现代化的作用来看:红色资源是中国共产党历史的创造和积累,包括物质、制度、精神等层面,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传承红色资源确保中国式现代化的方向和性质,其中蕴含的理想信念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方向指引,确保中国式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性质和价值立场。传承红色资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创造、文明积累提供文化养分,中国式现代化本质上是文明创造、文明积累的过程,也就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过程,红色资源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奠定文化基础。另一方面,从中国式现代化对于传承红色资源的作用来看:红色资源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文化资源、精神动力,中国式现代化有利于红色资源的传承和创新。红色资源传承需要借助一定的社会实践载体,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肩负的历史责任和使命,是最具创造性的社会实践,为传承红色资源提供了实践载体。中国式现代化的过程是红色资源创造、创新的过程,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丰富了红色文化资源,改革开放精神、特区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作为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形成的伟大精神,已经成为红色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与传承红色资源良性互动的路径,可概括为3个方面:一是依据中国式现代化的需要激活、传承红色资源,找准二者的契合点;二是在涵养红色资源的基础上,发掘、阐发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精神特质,将其转化为红色资源;三是发挥人民主体作用,使人民成为红色资源传承的主体、创造的主体。
       华南师范大学特聘教授、原中央党史研究室宣教局局长任贵祥以《东北抗联精神及其关联密切几种精神的关系》为题作了主旨发言。他对东北抗联精神及其关联密切几种精神的关系作了探讨。首先探讨了伟大建党精神与东北抗联精神的“缘”“流”关系。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其在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具有开篇的、基础性的重要地位,是党的红色基因和精神族谱的源头和根脉。东北抗联精神与伟大建党精神同宗同源、一脉相承。伟大建党精神“坚守理想”的内涵与东北抗联精神“矢志不渝的理想信念”是一致的,伟大建党精神“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内涵,与东北抗联精神“坚贞不屈、勇于献身的不怕牺牲精神”是相通的。其次探讨了东北抗联精神与抗战精神的“孪生兄弟”关系。东北抗联精神与抗战精神一脉相承,相互衔接、互相包含,两者犹如“孪生兄弟”,其形成的大背景一致。两者形成主体是一致的,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广大军民,在抗击日本侵略中铸就的革命精神,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和军队是两种精神形成的主体。东北抗联精神与抗战精神的内涵有诸多相同之处。东北抗联坚贞不屈、勇于献身的不怕牺牲精神,与抗战精神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内涵基本一致;东北抗联精神不畏艰险、百折不挠的艰苦奋斗精神,与抗战精神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内涵基本一致。东北抗联精神与抗战精神又有个性和区别。最后探讨了东北抗联精神与杨靖宇精神融为一体、密不可分的关系。以杨靖宇为代表的东北抗联将士,铸就了伟大的东北抗联精神。杨靖宇精神与东北抗联精神形影相随。杨靖宇精神是东北抗联精神的高度浓缩和具体体现,是对东北抗联精神的升华。杨靖宇以自己的斗争实践和品格风范,对东北抗联精神作了生动诠释,堪称东北抗联精神的化身。探讨东北抗联精神与伟大建党精神、抗战精神、杨靖宇精神之间的内在联系与区别,旨在进一步探索创新伟大建党精神及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研究,说明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的各个精神之间是相互联系的,是动态的、鲜活的,而不是静止和孤立的。宣传弘扬东北抗联精神有助于传承中国精神、中华民族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提供精神动力。
       原中央党校副教育长柳建辉教授以《精神力量在全面推进和建设中国式现代化中的重要作用》为题,从3个方面作了主旨发言。第一,以伟大建党精神为引领的中国共产党精神凝聚力是中国共产党强大领导力的重要体现。中国共产党的强大领导力内涵丰富,是一个庞大多面的体系,包括中国共产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作风凝聚力等。这是中国共产党102年的历史,新中国接近75年的历史,改革开放40多年的历史,特别是新时代10年伟大变革得出的历史结论。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以“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大无畏气概,书写了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上最恢宏的史诗。第二,以伟大建党精神为引领的中国共产党的强大精神领导力,既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又是中国式现代化实现的重要保障。党的二十大报告鲜明突出地强调了伟大建党精神,明确这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要精神动力,也是我们未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主要精神动力,彰显了新征程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所必须保持的一种精神状态。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国家,不仅要在物质上强,更要在精神上强。丰富人民的精神世界,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充分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是更高品质的现代化,是两个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第三,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需要把握的重大原则,要求我们必须始终坚持发扬斗争精神,而东北抗联就是一个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典范。要挖掘和传承好东北抗联精神,以伟大建党精神为引领,凝聚起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大精神力量。总之,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伟大建党精神不可或缺。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党同志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这一要求反映了对于精神力量的期盼,体现着对中国共产党精神之源的弘扬。我们要在未来征程中,把握斗争方向,坚定斗争意志,掌握斗争规律,进一步增强斗争本领,发扬好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
       吉林大学中共党史党建研究院院长刘信君教授作了题为《关于东北抗联精神内涵的再思考》的主旨发言。他提出,东北抗联精神体现出坚忍不拔的艰苦作风、独立自主的创新精神、团结合作的国际胸怀。他认为,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均是前后相接、相通相融、一脉相承的,具有普遍的共性。从艰苦奋斗精神来看,东北抗联斗争具有长期性、艰苦性、残酷性,主要体现在4个方面:一是时间最久,坚持了长达14年抗日游击战争;二是面对的敌人十分强大;三是自然条件十分恶劣;四是东北抗联孤悬敌后,外无援军。东北抗联的艰苦奋斗精神是东北抗联精神的重要内涵。从独立自主的创新精神来看,东北抗联实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开展抗日游击战争、建立抗日游击根据地均早于全国。从国际主义精神来看,东北抗联精神是具有独特性的。1986年4月,中共中央在批示同意的《东北抗日联军历史问题座谈会纪要》中,对于东北抗联与朝、苏军配合作战问题,给予了充分肯定。
       第二场主旨发言,由吉林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史守林主持。
       原黑龙江省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赵俊清研究员以《东北抗联精神与党的初心使命》为题作了主旨发言。首先,他认为,党的初心使命是党的性质、宗旨、理想信念、奋斗目标的集中体现。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是共产党人一切行动的出发点。以东北抗日联军为代表的抗日武装所进行的14年艰苦斗争,充分显示了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担当,凸显了中华民族不畏强敌、英勇抗争的崇高民族精神。其次,他认为,精神力量是长久耐战的基础。东北抗联领导人十分重视精神力量的作用。精神力量是人的思想意识中坚强心志、坚定决心、坚固信仰所产生的力量。在杨靖宇、魏拯民、周保中、赵尚志、李兆麟、冯仲云等东北抗联领导同志的带动下,吉东、北满抗联指战员无不把磨砺忠诚于党、勇赴国难、不畏牺牲的革命精神作为对自己的要求和信条,把革命精神看作是夺取抗战最后胜利的巨大力量。在这一伟大的斗争中,东北抗联钳制和歼灭大批日伪军有生力量。东北抗日联军为了民族的解放,在长达14年的反侵略战争中,凝铸了以爱国主义精神为核心的东北抗联精神。最后,他提出:我们要弘扬东北抗联精神,要像杨靖宇、赵尚志那样,树立起忠诚于党的坚定信念,坚信党的领导,永远跟党走,为党的事业奋斗终身;要像周保中、冯仲云那样以勇赴国难的民族大义,在任何时候都不向困难低头,不畏艰难险阻,敢于斗争,一往直前;要像李兆麟、赵一曼、冷云八女那样,坚守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时刻不忘英勇战斗,努力拼搏,为民族解放事业贡献出自己的一切;要像抗联将士那样,以旺盛的革命斗志,肩负起自己承担的历史使命、重任,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以优异成绩、丰硕成果,坚定地向党确定的伟大目标砥砺前行。
       吉林杨靖宇干部学院副院长丁彬教授以《用好红色资源助力东北振兴》为题作了主旨发言。他认为用好东北地区的红色资源助力东北振兴发展,一直是理论与实践上的常态命题。他从红色资源助力东北振兴的价值思考、红色资源助力东北振兴的实践短板、红色资源助力东北振兴的实效创新3个方面进行了探讨。他提出,今年是东北振兴战略实施20周年,新时代新征程推动东北全面振兴,面临新的重大机遇,充分发挥东北比较优势,推动东北走出一条高质量发展、可持续振兴的新路,具有重要意义。东北这片土地上有着光荣的革命历史和独特的红色文化。红色资源在推动东北全面振兴中可以发挥铸魂育人价值、政治引导价值、文化引领价值和经济激发价值。同时,红色资源在助力东北振兴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短板问题,如红色资源理论研究还较薄弱、红色资源利用系统性不足、红色资源影响力认同度不够等。因此,干部学院要在推动红色资源助力东北振兴的实效性创新性上下功夫,他提出3点建议:首先,要走内涵式发展的红色教育之路。要在红色资源向优质教育资源的转化、讲好红色故事、红色资源的联通、红色教育人才、教学目标认同上下功夫。其次,要发挥红色科研的基础性作用。用好红色资源不能只是感性出发,要有理性支撑,建构红色资源助力东北振兴的理论基点。东北红色科研要扩大研究视域,建立广义的红色资源研究视野,全方位对红色资源的物态留存、行为过程、精神传承、符号文化等方面展开研究。要打通历史与现实的联结,拓展东北红色资源与其他红色资源的比较,探寻历史变革的内核规律。
       吉林大学中共党史党建研究院副院长李倩教授以《深化抗联史研究的科学指导和基本遵循》为题作了主旨发言。她提出,众所周知,东北抗联所处环境极端恶劣,条件异常艰苦,大多数领导人和战斗骨干牺牲,东北抗联史一直是抗战历史研究中文献记载较为薄弱的一个领域。史料相对匮乏是造成国内东北抗联史研究出现重复、薄弱、空白的主要原因,某些研究领域出现分歧的现象也时有发生。因而,对国外有关东北抗联档案资料的搜集与研究以及抗联老战士的口述史资料的抢救整理不仅重要而且必要。由于东北抗联的历史涉及中国、日本、朝鲜、苏联等多个国家,对国外有关东北抗联档案文献资料的搜集与研究成果,既可以补充国内抗联文献资料的不足,又可以与国内资料形成互证或补证,从而可以多角度、全方位地还原抗联历史原貌。同时研究者可在更广阔的视野下深入研究。东北大地作为中国抗战的前沿和主战场,东北抗战有着极其重要的历史作用和影响。东北抗日联军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创建的第一支人民抗日武装,同日本侵略者进行了长达14年艰苦卓绝的斗争,其抗联将士作为战争亲历者通过讲述来回顾那段非常岁月的人和事,苦难和抗争,战斗和生活,这些口述史资料有鲜活的细节,因此这些口述史资料既具有学术性又具有生动性。口述史资料可能会瞬间消失,亟待抢救整理。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共党史教研部高中华教授以《从革命地理角度看东北抗日联军的持久战斗坚韧力》为题发言,他从革命地理的独特视角分析了东北抗日联军为何能够在如此复杂严峻的形势下坚持了长达14年的斗争。首先,东北的自然条件是抗日联军生存与战斗的自然地理因素。冰天雪地的冬季大大增加了斗争的艰苦性;河流和湖泊也是抗日联军开展斗争的天然障碍;丰富的森林资源为抗日联军提供了难得的食物和医药资源,并成为他们开展游击战的理想场所;东北地质结构相对复杂,存在一些隐蔽的矿洞和地下通道,为抗日联军提供了一些隐蔽基地,使他们能在这些自然环境下进行战术规划和人员休整;东北地区的黑土带为抗日联军开展长期游击战提供了必要的食物支持。其次,东北复杂多样的政治形势增加了对敌斗争的复杂性。从东北抗日义勇军到东北人民革命军、抗日联军,与中共中央长期缺乏联系,无法得到及时的政治领导与组织领导,抗联各部虽建有党组织,但在长期的艰苦游击战争中,一大批优秀的干部不幸牺牲后难以得到及时补充,以至于党组织长期不够健全,直接影响抗日联军的发展。而东北抗日联军面临的敌人除了日本侵略者,还有伪满洲国军队和一些地方军阀,这又增加了斗争形势的复杂性。最后,东北的经济地理条件影响了抗日联军的经济来源与物资供应。在严酷的斗争条件下,东北农民坚持为抗日联军提供力所能及的粮食支持。东北冬季漫长,抗联战士在冰天雪地作战,为了保证部队战斗力,建了一些简易的被服厂及修械厂。东北抗联十分重视地下交通,包括国内和国际几支交通线,以及时传递指示、信件、情报等。另外,东北的人文地理赋予抗日联军以独特的文化特质,在战争中转化为坚定的意志和高涨的斗争士气、浓厚的军民之情,共同的家国仇恨成为抗日联军持续战斗的重要精神动力。这些都是东北抗联史研究中不能忽视的重要因素。
       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刘仓研究员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赓续红色血脉的重要论述》为题发言。他从4个方面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赓续红色血脉的重要论述”进行了分析和总结。一是党的百年革命史诗汇聚成“党的红色血脉”。红色血脉的含义十分丰富,主要包括:党领导人民百年革命斗争的理论和实践、革命历史及其重大事件等;革命历史场域、遗存、遗物等;历史人物、革命英烈、革命故事等。二是“坚持大历史观”把握红色血脉的方位坐标。要从大历史观来审视红色血脉的坐标系。从新中国历史,百年中共党史,近代中国探索史、抗争史、奋斗史,中华文明演变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来看红色血脉。三是红色血脉是中国共产党政治本色的集中体现。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和建设的反映和见证。红色血脉承载着新中国的历史和现在、过去和未来、目标和道路,凝结着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使命和任务、理论和实践,昭示着中国共产党的理念和根脉、力量和生命、灵魂和形象。红色文化具有跨越时空的时代价值。红色文化是学史明理的重要载体,是党员教育的丰厚营养,是赓续红色血脉的直接源泉。弘扬红色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四是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红色资源和红色血脉是中国共产党宝贵的精神财富。把红色文化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是赓续红色血脉的基本路径;开展学习“四史”主题教育是赓续红色血脉的重要举措;党和军队的主题学习教育是传承红色血脉的重要形式;弘扬红色家风家教是赓续红色血脉的优良传统;讲好党的故事、红色故事是赓续红色血脉的重要载体;把传承红色文化纳入国家发展战略是赓续红色血脉的重要保证。保护和传承红色基因,实现红色血脉的可持续发展,是利党利国利民的千秋大事。
       黑龙江省委史志研究室二级巡视员张洪兴作了题为《弘扬东北抗联精神永葆共产党人初心使命》的发言。他的发言围绕东北抗联精神的内涵及其产生的基础、东北抗日联军14年艰苦抗战充分体现了党的初心使命、东北抗联精神处处体现和贯穿着党的初心使命、时代需要弘扬体现共产党人初心使命的东北抗联精神4个方面展开。他认为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代表着中华民族和人民大众的利益,在民族危亡的紧要关头,勇敢地担当起东北抗日游击战争的重任。在长期的艰苦岁月中,东北抗日联军与东北人民一道,英勇抗击日本侵略者,以自己的路线、方针和纲领,以及不屈不挠、英勇无畏的献身精神,赢得了人民群众的真诚拥护。他们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和伟大壮举,永远铭刻于中国人民心中,他们用鲜血和生命在东北大地上,镌刻了共产党人永葆初心使命的巍巍丰碑,在中华民族抗战史上写下不朽篇章。在14年艰苦卓绝斗争中,中国共产党人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和伟大实践处处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在东北抗日联军中,以杨靖宇、赵尚志、李兆麟、赵一曼等为代表的东北抗日将士,为了祖国和人民的利益,为了民族的振兴,献出了自己的一切。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他们的光辉英雄业绩,他们的崇高思想品德就是东北抗联精神的具体化。东北抗联精神处处闪耀着中国共产党人初心使命的光芒,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体现出一种为了广大人民群众利益,不怕流血、勇于牺牲的价值取向。这种宝贵的价值取向,不但深深地融入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中,而且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而得到不断加强。我们应大力弘扬东北抗联精神,赋予东北抗联精神新的时代内涵,不断宣传继承、不断发扬光大,使之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精神力量。
       中国浦东干部学院教学计划处冯飞以《推进“三育融合”打造党性教育大熔炉》为题发言。他认为,应充分挖掘和利用所在地独特的红色教育资源,把传承“东北抗联精神”的红色基因与弘扬全面振兴东北的时代精神相结合,以专题化党性教育班次、精细化教学设计、特色党性课程体系为突破口,大力推进党的理论教育、党性教育和履职能力培训的“三育融合”,以更加生动有效的红色教育助推中国式现代化。吉林杨靖宇干部学院可以吸收借鉴中国浦东干部学院的经验,从两个方面开展课程体系建设。一方面,充分利用干部教育培训机构所在地的丰富教学资源,通过设立教育研究课题,对党性教育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进行深入研究,持续挖掘红色资源开发系列课程。将理想信念教育放在首位,开发“共产党人的精神脊梁”案例课程,依托革命烈士纪念馆开发“学习烈士的家书遗言,坚定理想信念”等现场体验课程;突出党史学习教育,开设“东北抗联斗争史”等课程;突出党章党规党纪教育,开发“自觉尊崇党章、模范践行党章、忠诚捍卫党章”等课程;积极创新教学方式,和专业档案馆合作,建设“东北抗联的斗争”主题教室和相关课程,充分发挥红色资源在传承红色基因、继承革命精神方面的强大作用,引导学员深入领会丰富的党性精神内涵,自觉加以传承和弘扬。另一方面,对于构建课程体系方面,他认为要持续挖掘红色资源开发伟大建党精神系列课程,深入挖掘改革开放历程和最新实践经验开发改革开放精神系列课程。创新教学形式,邀请新时代先进人物来院开展访谈式教学,不断增强课程的感染力和启迪性,以新时代的典型人物、典型事例激励学员。
       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教学科研部邱明副教授以《让红色文化成为铸魂育人的“源头活水”》为题发言。他认为,新时代新征程,要让红色江山薪火相传,就必须做好红色教育,让红色文化成为铸魂育人的“源头活水”。红色文化凝结了我们党的理想信念和道德情操,蕴含着爱国主义精神,对培养时代新人具有重要作用。他从3个方面进行了阐述。一是从井冈山到白山黑水,中国共产党创造了红色文化这一全新的文化形态;二是从井冈山到白山黑水,红色文化呈现出全新的政治品格、文化自信和精神气象;三是从井冈山到白山黑水的红色文化,是红色教育的重要资源。他认为,红色文化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红色文化开启了从文化自卑走向文化自信的艰难历程,中国人民从此在思想上走向自信、自立、自强。开展红色教育,应充分挖掘、保护和利用好红色文化资源,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做到以身示范、身体力行。
       《社会科学战线》编辑室刘莉以《从学术期刊视角看红色教育研究的现状与趋势》为题发言。她的发言主要围绕红色教育研究兴起的时代背景及选题缘起、当前红色教育研究的热点与难点、红色教育研究的未来趋势与对策等方面进行阐述。她认为,近年来,在中央相关政策的宏观引导下,全国各地各部门积极配合、广泛推动,红色文化成为社会各界宣传学习的重要内容,以“红色”为主题的学术研究随之呈现升温态势。在肯定相关学术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红色教育研究还不够丰富,存在一些困难和空白,因此亟须进行学术梳理与总结,以推动相关研究的深入发展。学术期刊是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得以呈现的重要平台与载体,是反映学术研究动态与趋势的重要窗口。基于学术期刊回应时代、与时代同行及关注学界动态的内在要求与自觉意识,发挥学术期刊的主体意识与问题意识,建立对红色教育研究现状与趋势的理性反思,对于深化红色教育实践研究、开阔红色教育理论研究视角以及认识红色教育规律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价值。她认为,学术期刊可以为红色教育研究者们提供一个公正、客观、权威的发表平台,帮助他们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和思想观点。同时,学术期刊还能够促进学术交流和合作,推动红色教育研究的发展和进步。
       研讨会闭幕式由吉林杨靖宇干部学院专职副书记、通化市委党校常务副校长曲相东主持。吉林杨靖宇干部学院常务副院长韩冬作大会总结。她指出,与会专家提出的一系列观点,对系统化研究利用吉林红色资源,大格局弘扬红色文化精神,联动式加强红色教育研究,加快学院打造高水平学术阵地和党性教育实践基地起到了积极作用。
       吉林杨靖宇干部学院将以此次研讨会为契机,持续加强以红色资源、红色教育、红色精神为主题的课题立项和学术研究,不断加强教材体系建设、课程体系建设、师资队伍建设,走好内涵式发展道路,塑造差异化培训品牌,努力打造独具特色、极具影响的全国党性教育示范基地,全面激发干事创业热情,为谱写新时代吉林全面振兴新篇章集聚奋进力量、激发前进动能。

来源:学习时报 责编: 

关键字 : 红色资源,红色基因

[声明]:文章仅供学习交流,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纠错】,感谢所有提供文章的媒体和作者。

最新发布
热门文章

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