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南京创新主阵地长“高”变“新” 记者:钱建芬)
即将开幕的2019南京创新周堪称南京近年来第一大城市活动,南京15个高新园区是承办主力军。近两年来,从全市83个产业园区整合而来的15个高新园区,攥指成拳形成创新合力,已成为创新名城建设主阵地。城市巷陌,也正成为孕育科创动能的新阵地。
数量做减法
质量做乘法
2017年11月份,南京市委市政府发布《南京市科技园区整合设立工作方案》。按照“一区多园”的发展思路,整合形成15个高新园区。
“这一改革,就是要进一步理顺高新园区管理体制,突出‘高’和‘新’的发展取向,激发高新园区创新内生动力,带动全市发展从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南京市“121”推进办相关负责人表示,此前全市各级各类园区数量比较多、运行质量不高、同质化竞争现象较为突出,甚至出现一个项目,同时和多个园区谈,导致优惠政策层层加码,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南京园区整体实力。
在科技部火炬中心公布的全国高新区最新综合排名中,南京高新区在全国157个国家级高新区的排名,由原来27位上升到20位。今年4月,南京市发布《一季度全市高新区(园)高质量发展主要指标监测情况》。1-3月份,全市高新区(园)高新技术产业投资额96.46亿元,占全市80%以上,高新园区已日渐成为全市产业升级转型的主战场、主阵地。
“对手”成队友
抱团打天下
南京要实现高质量发展,要成为号召力强的中心城市,每个板块都不能掉队。
1月26日,建邺高新区与溧水高新区签约,设立南京首对“伙伴园区”,主城高新区与副城高新区首次“牵手”;2月25日,浦口高新区结对鼓楼高新区,探索建立“科技孵化在城区、产业转移在郊区”的跨区域联动发展模式;3月1日,六合高新区与白下高新区签约深化伙伴园区建设,共建共享海外创新中心,互设离岸经济区、孵化园,3月8日又与鼓楼高新区“结伙”……
昔日“潜在对手”成为队友,合力协作“抱团打天下”。
建邺高新区科技创新部部长卢宏认为,“伙伴园区”建设能够最大限度发挥主城区园区在科教、人才等方面优势,也发挥郊区园区在空间、载体等方面优势,支持企业跨区转移,共享科技转化成果,打破主城高新区愁的孵化项目没空间,郊区却面临“吃不饱”的窘境。
街巷变“硅巷”
资源获“重生”
南京的创新,没有局限于高新区。城市巷陌,正成为孕育科创动能的新阵地。今年,南京将城市“硅巷”建设,作为一号文件“创新载体升级计划”的重要举措,推动创新载体与高校院所、城市空间的有效融合。
近期出台的《南京市“硅巷”建设工作方案》提出,构建“一环三区四轴多点”的“硅巷”发展布局,以明城墙为环,以玄武、秦淮、鼓楼三区为核心,重点打造新模范马路、北京西路、珠江路、中山东路四条轴线,分散发展秦淮老门西片区、东大·南京设计名城、南京审计大学鼓楼校区、55所、8511所等高校院所闲置载体。
硅巷赋能正激活“一池春水”。截止到5月底,全市“硅巷”建设改造投资超1亿,已经建成并投入运营15.98万平方米。“硅巷”建设范围内,已引进科技型企业165家,集聚高企35家,全年拟申报高企50家,区域培育或入驻新型研发机构10家。
[声明]:文章仅供学习交流,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纠错】,感谢所有提供文章的媒体和作者。
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