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型工业化进程中统筹城乡发展
2005-10-28
十六大提出,在本世纪头20年我国要基本实现工业化。这是一项十分宏伟而艰巨的任务。由我国国情和时代特点决定,我们既不能走西方国家的传统工业化道路,也不能走计划经济时代的工业化道路,而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需要处理好工业化和信息化、工业化和现代化、工业化和城市化、工业化和扩大就业、工业化和推进市场化改革、工业化和生态环境保护、我国的工业化和经济全球化等关系。其中,如何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是需要我们着重研究和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
统筹处理好农村工业化和农业产业化、机械化的关系。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是加速农村工业化的必然选择。2002年,乡镇企业实现增加值31800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1%,其中工业增加值22000亿元,占全国工业增加值的46.15%;乡镇企业职工已达13285万人,占全国农村劳动力总数的26.8%。乡镇企业的发展,促进了大批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促进了大批小城镇的产生和发展,为农村工业化开辟了广阔道路。要促进乡镇企业的改组、改制和技术进步,提高素质,鼓励乡镇企业把自身的发展与农业产业化相结合,把农产品加工业作为主营领域,通过发展农产品的深加工带动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和升级。要稳步推进农业机械化进程,不仅使农民从生活上享受到工业化带来的成果,而且彻底改变农业的生产方式,减轻农民的劳动强度,提高劳动生产率。
统筹处理好城乡就业的关系。我国人口占世界人口的21%,劳动力资源占世界的26%,但自然资源、资本资源不足世界总量的10%。城镇每年约有1000万新增劳动力进入劳动力市场,需要就业和再就业的人数达2400多万。同时,农村约有1.5亿富余劳动力需要逐步转移出来。解决就业问题是我们长期面临的艰巨任务。在工业化过程中,要统筹考虑城市就业问题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问题,消除农民进城务工的各种歧视性政策。在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不断进行技术创新,用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的同时,还应重视增加就业岗位;在鼓励知识密集的高新技术产业、资金技术密集的重化工业和装备制造业等产业发展,促进工业结构高级化,提升工业现代化水平的同时,还应鼓励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充分发挥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劳动力成本低的比较优势,扩大出口和增加就业岗位。在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时,应努力发展第三产业。现阶段,第二产业产值增加一个百分点,增加就业岗位17万个;第三产业产值增加一个百分点,增加就业岗位85万个。 2002年,我国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占全部从业人员的比重为28.6%,同发达国家60%至75%的比例相比差距甚远,同一些发展中国家40%至50%的比例也有较大差距。发展第三产业既有很大的空间,又能吸收更多的劳动力就业。在调整所有制结构和企业组织结构时,应积极鼓励个体私营企业发展。2001年与1991年相比,在城镇从业人员中,公有制经济净减5361万人,个体私营经济净增1.18亿人。在重视发展大企业和大企业集团的同时,应鼓励中小企业的发展,特别是乡镇企业的发展。近些年,我国新增就业岗位的80%是由这类企业提供的。
统筹处理好发展大中城市和发展小城镇的关系。我国正处在工业化的中期阶段。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城市化进程会不断加快,将有更多的农业人口转移到城市。提高城市化水平有三种主要途径:一是随着工业化的展开,农村人口不断向现有城市转移,特别是向大型和特大型城市集中;二是在工业化过程中逐渐形成一些新的大中型城市;三是形成大批新的小城市,吸纳大批从农村转移出来的人口。西方国家主要是通过前两种途径实现城市化的。毫无疑问,随着工业化水平的提高,我国还会有不少农村人口向特大型、大型和中等城市转移。但我国农村人口众多,不可能都集中在大中城市。而我国小企业特别是乡镇企业发达,多数聚集在小城镇,吸收了大批农村劳动力,这些职工与土地还保持着不同程度的联系。因此,我国不应走西方国家传统的城市化道路,而要把城市化的重点放在发展小城镇上,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
统筹处理好城乡社会发展的关系。应加大对农村教育、文化、卫生、社会救济等方面的投资,鼓励、支持农村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逐步缩小城乡社会发展方面的差距。
统筹处理好城乡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无论城市还是农村的经济发展,都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必须坚定不移地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在治理城市环境污染的同时,重视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修复和重建,加速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野生动植物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加大退耕还林、沙漠治理的投资,加快防护林体系建设、生态农业建设的步伐,防止水资源污染和土地资源、矿产资源等的滥用和浪费。
来源:楼宇党建 责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