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首页 > 红色传承 > 浏览文章

市民大讲堂:论语的精神(一)

2011-11-05

    今日主讲:何俊 杭州师范大学 副校长

    中心思想:

    孔子重新梳理理性化知识,目的是要恢复一个国家正当的文明秩序。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孔子就是一个伟大的人。但是追求秩序几乎是那个时代许多人的共同梦想。如果只是在这个意义上来看孔子,他就和别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可是孔子为什么能够最终在这么多的诸子百家当中胜出,成为一个超越时代的人?就是他就像西方的耶稣基督、佛教里的释迦牟尼一样,提出了一些秩序背后的东西,即所谓的价值。为何要以这样一种方式来构筑这样一个秩序,它背后有一个观念,人们受到这些观念的影响才形成某种行为。

   

    《论语》是中国传统的一部经典,不仅仅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德国著名哲学家黑格尔在《哲学史演讲录》中讲东方哲学时,着重讲了中国的三部著作,一部是《周易》,一部是《道德经》,还有一部就是《论语》。
    孔子生活在春秋时期。当时,天子权力式微,诸侯权力增强。作为国家统一象征的周天子的存在,很大程度上寄托于诸侯。而诸侯获得这样的权力,并不是来自于其道义上的合法性,而是来自于实力上的合法性。
    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一户人家有三个儿子,当父母亲年纪变大,孩子逐渐结婚独立时,谁来赡养老人?大儿子下岗,自己生活也很困难;二儿子有钱、有地位,他就有条件把父母接到家里赡养。本来大家三兄弟是应该到父母那里去。可现在到了二儿子的家里,所以三兄弟就要到二儿子家里来聚会,二儿子就拥有了某种权利。大家可以看到,二儿子的这种权利不是来自于伦理上的正当性,因为从伦理上的正当性讲,应该由长子来做这个事,可是长子没有实力。若干年以后,二儿子可能不行了,变成三儿子好了,老父母又到了三儿子家。所以这就是所谓的“春秋五霸”的故事。
    这里实际上就带来一个问题,即社会秩序建立的合法性在哪里?这就成了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很重要的思想争论——社会秩序应当建立在霸道上还是建立在王道上?
    孔子身处这样一个时代,他和同时代的许多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都努力地希望重整一个有秩序的社会,只是他们开出药方是不一样的。

   

    孔子认为合理的、有秩序的社会,应当建立在一种道义上。这种道义他认为就是西周的礼制,就是在还没有出现五霸的那样一个时代。所以孔子要重新恢复周礼,他一心一意、拼命努力、周游列国,就是为了实现自己这样一种政治抱负。在晚年不能够实现的情况下,他被允许回到家乡鲁国,那时他觉得自己已经看不到这种实现的可能,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教学的需要,因此开始分门别类地整理以往的历史文献,分别整理为六本书。汉代以后随着儒家思想被确定为国家的意识形态以后,这六本书就被上升为经的高度,就是所谓的六经。在这样的一个编撰过程同时也是讲解过程中,《论语》的大部分内容就出现了。所以说《论语》这本书的性质,实际上是为了在教学当中说明六经思想的一些言谈。
    回过头来讲,孔子所要恢复周礼,并且为之而努力,最后编成六经,对于我们这个民族来讲贡献在什么地方呢?这是第一次全面完整地做出了对民族文化的梳理和分类,使得我们民族的发展从一个自为的状态变成到一个自觉的状态。在今天看来,好像这样一个分类是无足轻重的,但是从人类的发展来讲,这样的分类在民族发展中是第一次,这种知识的分类奠定了后来民族知识体系和文化观念的基本架构。用诺贝尔奖获得者哈耶克的重要观点来说,人的知识的形成,最终它的存在方式是按照分类来完成的。所以孔子的这个贡献可以说是巨大的。
    在中国历史中有一句很有名的话:“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就是说如果老天爷不生下一个孔子的话,中国人一直生活在黑暗之中。并不是说孔子以前的人没有生活,没有人类的文明,而是说那种人类的文明没有被经过自觉地理性化的过程,而孔子起到了这样一个很重要的作用。
    孔子这样一个理性化知识的重新梳理的过程,目的是要恢复一个国家的正当的文明的秩序。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孔子就是一个伟大的人。但是追求秩序几乎是那个时代许多人的共同梦想。如果只是在这个意义上来看孔子,他就和别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可是孔子为什么能够最终在这么多的诸子百家当中胜出,成为一个超越时代的人?就是他就像西方的耶稣基督、佛教里的释迦牟尼一样,提出了一些秩序背后的东西,即所谓的价值。为何要以这样一种方式来构筑这样一个秩序,它背后有一个观念,人们受到这些观念的影响才形成某种行为。

   

    孔子的根本思想,简单地讲是要恢复周礼,这个秩序必须是建立在对每个生命的尊重的基础上的,就是孔子讲的“仁”道。
  在《论语》中,这个秩序标志呢就是“礼”。可是他说这个“礼”,必须是建立在对“礼”的过程当中,对每个人生命的真正尊重上面,这个“礼”才是有意义的。这个思想使他超越于那个时代,甚至超越于所有的种族。
    秩序就是一种文化,每个民族的文化可以是不一样的,都有自己的合理性,但是一种文化建立在对它所处的每个人的尊重上面,才是真正具有生命力的一个标志,就像我们今天讲的“以人为本”。
    这个思想发展到后来,他的继承人孟子就有一句更有名的话:“杀一人而利于天下者,不为也。”意思是说,如果我们把一个人杀掉就能够利于天下,这样的事情也是不能做的。”我们做实际工作的都知道,要让每一个人满意是很难的,所以孔子选择的标准其实是非常难达到的。正因为如此,抱着儒家理想的人始终站在一个很高的平台来看现实社会。
    过去批判儒家思想是为地主阶级、为封建、为皇权所辩护的,但是我们恰恰忘掉儒家思想当中最本质的一点,就是对社会抱有一种批判的眼光。批判社会的武器,就是这个社会所形成的那种秩序是不是建立在对我们每个生命的尊重上。我觉得这也是儒家最具有生命力的东西。
    人对生命的尊重这样一种意识如何培养起来呢?怎么样让我们有一种对生命的尊重?这是《论语》中大量反复说的一些问题。就是说,你对别人的尊重、对别人的理解是建立在一种认知和情感的意义上的。你要尊重别人,就要将心比心,所谓我们平常讲的设身处地。在儒家里面,《论语》讲到一句有名的话:“孝悌乃为人之本。”孝就是儿女对父母的感情,悌就是弟弟、妹妹对哥哥、姐姐的感情。孔子说一个人就是在这样一种孝悌的关系中来培养你对人的尊重和关爱,所以这就进入到了儒家的社会角色的问题。
    后来的儒家逐渐地把这个东西越来越丰富,为中国人的社会角色进行了一个清楚的分类,从而界定了五种基本的人际关系,即夫妇关系、父子关系、兄弟(姐妹)关系、君臣(领导与下属)关系、朋友关系。这五种基本的人际关系,在过去被称之为五伦。除了这五种基本的人际关系外,还有一种关系,即人与社会其他成员的关系。这是一种间接关系。自从以家庭为基本社会单元的社会诞生以来,这些关系从来就没有改变过(今后也不可能改变)。在《论语》中,孔子与他的弟子们探讨了这六种人际关系,并提出了处理这六种人际关系的具体原则。

来源:楼宇党建 责编: 

关键字 :

[声明]:文章仅供学习交流,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纠错】,感谢所有提供文章的媒体和作者。

最新发布
热门文章

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