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首页 > 红色传承 > 浏览文章

纪念吴斌:时代需要向上的力量

2012-06-09

    吴斌和“最美女教师”张丽莉,原本都是我们身边无数外表平常、职业普通、生活平凡的普通人,却因为意外遭遇的瞬间考验而陡然焕发出令人敬仰、感铭的耀眼光亮。
    ……
    但吴斌、张丽莉们接连涌现,却也击中了我们心底最柔软的部分,让我们知道,即使在浮躁、功利、戾气深重的社会环境里,依然有一大批人具有良好职业素养和高尚的品格。我们可以安心地将自己幼小的孩子交托给张丽莉这样的老师,将在异乡旅程的生命安全交托给吴斌这样的司机。如果每个行业都有这样一些人在,我们就会少些焦虑紧张,多些信任与快乐,生活就能更美好一些。——人民日报6月4日人民时评《伟大高尚从平凡中起步》

    吴斌身上震撼人心的那种美德,到底是什么呢?那不是一种简单的道德,而是一种职业素养,是当下社会最稀缺的品质:职业精神。
    ……
    这个社会中的每一份职业,都不仅是一个养家糊口的饭碗,它有着自身一套内在的伦理要求和道德规范。而对一个社会的公共道德最重要的,并不是“路人的道德”(也即要求一个人要向自己无关的事、无关的人行善),而是“职业的道德”——就是每个人首先要履行好自己的职业提出的道德要求,做好本职工作,履行本职责任,完成职业的使命。——中青报评论员曹林6月5日 《拯救社会道德,从唤醒职业精神开始》

    吴斌给我们的启示,其实非常简单。他在突发变故面前,做出的更多的是一种本能反应,但这种本能,源自平日的职业操练。今天的中国社会,并不缺乏高尚的标准,也不缺乏对高尚的渴望,但是缺乏践行高尚也甘于平淡的芸芸众生。我们呼唤英雄,就是呼唤自己的成长。——新京报6月5日《送别“最美司机” 坚守最美人性》

    世间的很多高尚,出自于平凡的选择,也出自于简单的信念。只有在平凡岗位上的执着和坚守,才能铸就关键时刻的高尚选择。人们相信吴斌是这个群体中最光辉的个体,也相信还有更多的人,他们不用面对瞬间袭来的铁片,但如果他们每天安全启动、安全驾驶、安全送到目的地,他们也是这个社会高尚的一个因子。——新京报6月5日社论《吴斌的美源自平日的职业操练》

    我们不需要标榜太多的英雄,恐怕没有人愿意用自己生命去换取这个称号;我们也不需要人为拔高英雄的高度,他们实则也是平凡生活中平凡的一员,但是他们对职业的敬畏、对生命的尊重、对岗位的责任感,却值得每一个人好好体味,值得每一位从业者认真学习。如果每一个人都能从自身的职业出发,发自肺腑地对职业产生敬畏、树立应有的职业道德,那些让人恐惧的食品安全问题是不是足以消弭?那些倒在血色校车中的幼小生命是不是足以安息?与其感慨世风日下,抱怨人心不古,不如从“最美的人”的行动出发,自省自审,铸就一种职业精神,或许更为重要。——南方日报6月5日《铸就一种职业精神更为重要》

    这种尽职尽责的职业精神正是今天的社会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如果做商人的都能坚持诚实守信,做医生的都能不惜代价去维护病人的生命和健康,做教师的都能把学生的健康成长放在第一位,做记者的都能把新闻的真实客观作为职业追求,做公务员的都能把廉洁奉公当做不可亵渎的操守,整个社会的风气必然会有大的改观,所谓的道德滑坡问题也就迎刃而解。——齐鲁晚报6月5日《像吴斌那样珍视职业操守》

    生死时速的1分16秒,在这一致命的时间刻度之下,所谓求生本能,所谓活下去的愿望与职业操守的张力之间,吴斌以“敬业”二字回答了让无数人纠结的难题:人在灾难或绝境中,丢下工作逃生,难道不是服从生物界的法则,而应在道德上得到赦免吗?正如“范跑跑”事件中,一些道德“高蹈”者常受到的非议和责难那样。而吴斌的例子说明,在整体环境不尽如人意的情况下,个人依然可以在细小甚或卑微的岗位上,以职业操守,为道德的模糊面孔勾勒界限分明的“好坏”线条。——南方都市报6月4日《美德来自日常生活,吴斌生死时速的1分16秒》

    社会不完美确实是客观存在的,但是不能因为社会问题的存在,便对整个社会悲观失望。“师德沦丧”的丑闻并不鲜见,但“临时工”张丽莉老师依然舍身救护学生;食品安全危机四伏、人人担忧“易粪相食”,可“油条哥”依然坚守底线炸着“良心油条”。还有“最美妈妈”吴菊萍、拾荒阿姨陈贤妹……他们所坚守的也并不都是“舍生取义”的“大无畏”精神,而是维持社会正常运转的基本美德。——新华网6月5日《“平民”和“英雄”并不在世界的两端》

    最关键的是,人们对吴斌等人的激赏,更是一种道德认可和道德呼唤。现实生活中,可以经常听到有人抱怨“好人难做”。中青报的一项调查声称“77.9%受访者痛感在当下社会做好人的成本高”,好人难做,似乎正在成为社会大众的集体痛感。一方面感叹好人难做,另一方面又在激赏好人,这仿佛是心理冲突,实际上并不矛盾。抱怨好人难做,未必就不做好人,更不会拒绝好人,嘲笑好人,打击好人。人人都有自己的价值观,但是,再差异的价值观,必有一个相似的基本盘,即都会相信真善美,都会为真善美所打动。——扬子晚报6月5日《莫浪费“最美现象”背后的社会共识》

来源:楼宇党建 责编: 

关键字 :

[声明]:文章仅供学习交流,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纠错】,感谢所有提供文章的媒体和作者。

最新发布
热门文章

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