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首页 > 红色经典 > 浏览文章

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述评

2013-07-26

坚持中国道路 实现伟大梦想
——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述评之一

    “道路问题是关系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第一位的问题,道路就是党的生命”;“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关于“中国道路”的一系列论述,进一步指明了当代中国的发展方向,进一步坚定了人们实现“中国梦”的道路自信。

    道路决定命运。中国道路带来中国自信,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团结带领全党全国人民,满怀信心沿着中国道路奋进

    “总书记提出 中国梦 半年多来,我们见证了许多变化,说明中央是在动真格的!”国家博物馆馆长吕章申说。
    7个多月前,吕章申为参观《复兴之路》展览的习近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进行讲解,并现场聆听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阐述——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总结历史经验,不断艰辛探索,终于找到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这条道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国道路,带来中国自信——在这条道路上,近年来我国成功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经受住汶川大地震、玉树大地震、舟曲泥石流等灾害带来的严峻考验;十年间,构筑起一些西方国家近百年才完成的基本社保网;不到20年里就为全球减贫事业做出超过70%的贡献;连续30多年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正是走在这条道路上,中华民族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更接近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
    内蒙古党校党史党建教研部主任孙杰说,中国道路,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170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历史和实践充分证明,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科学社会主义以鲜明的中国特色。”国家行政学院党委书记陈宝生说,只有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始终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才会梦想成真。
    “这条道路必须珍惜,坚信中华民族一定会日渐强大。”《复兴之路》展览网上留言簿上,一名参观者的留言意味深长。

    发展才能自强。面临新形势新挑战,必须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牢牢把握主题主线

    面对新形势新挑战,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审时度势,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发展。
    深圳莲花山公园,邓小平铜像巍然耸立。人们不会忘记,习近平总书记上任后第一次出京考察,就来到了这里:“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 两个100年 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
    “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既勇于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又勇于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做到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一系列论述,让人精神为之一振。
    从133项行政审批等事项取消下放,到推动金融体制改革、加快营业税改征增值税向全国推进步伐,再到加快棚户区改革,半年多来,一些改革得到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更加注重相互协同、良性互动,整体推进、重点突破。
    云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张巨成说,在利益主体多元、思想观念多样和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多变的情况下,深化改革不仅需要智慧和理性,更需要勇气和担当。
    “改革目前的核心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更加突出市场化的取向。”财政部财科所所长贾康认为。
    改革只有进行时,开放也没有完成时。
    从第一次和欧洲国家建成自由贸易协定,到批准建设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再到和多个国家提升伙伴关系,以互利共赢为原则,中国努力打造经济“升级版”。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转型升级,已成“中国道路”当务之急。
    专家指出,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进一步明确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一重点任务,推动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强化科技创新驱动,推动绿色发展。这些不断明确的方针政策,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奠定了基础。
    “中国经济实现了平稳较快发展,经济发展方式也将得到根本性改变,从要素驱动转变为创新驱动。中国将发展成为世界人力资源强国、人才强国、科技强国,成为绿色发展创新国、引领国和贡献国,迈向共同富裕型小康社会。”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胡鞍钢说。
    梦想之旅,从来不是一路坦途,坚定不移沿着中国道路前进,复兴梦想可期,梦想成真可待
    2013年6月20日上午,在离地球表面约300公里的天宫一号上,中国第一位太空女教师王亚平为6000万学子演示了一堂生动的物理实验课。
    神舟飞天,光耀寰宇。“神舟十号”一飞冲天的背后,是成千上万人数十年如一日的艰苦拼搏。
    “积跬步以至千里”,这是“航天梦”得以成真的根基,也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由之路。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半年多来,人们看到了中央领导集体率先垂范带来的作风改变和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实现“中国梦”的信心决心。
    打铁还需自身硬。
    去年1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出台关于改进作风的“八项规定”,到半年后中央政治局召开专门会议,听取中央“八项规定”贯彻执行情况汇报,讨论研究加强作风建设的措施和制度,再到“老虎”、“苍蝇”一起打,反腐倡廉步伐加快,各级党组织不断加强党的建设,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一系列举措表明,在党的建设方面,中央决心要扎实推进,一步一个脚印。”中共中央党校教授戴焰军表示,相信中央对作风建设提出的要求,会逐渐转变为更完善的党风建设制度体系。
    从首次与中外记者见面时,近20次提到“人民”、10多次谈到“责任”,到探访艾滋病患者、看望出租车司机和清洁工,访问农户家庭,中央领导人认真体察民情和深入调查国情的作风给民众留下深刻印象。
    “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对作风之弊、行为之垢来一次大排查、大检修、大扫除”……6月18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正式启动。
    朴实的语言,闪烁着群众路线的智慧;坚定的宣示,传递着人民至上的情怀。
    梦在前方,路在脚下。人们有理由相信,在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坚强领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坚实,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一定会实现。[NextPage]

用好改革开放这个关键一招
——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述评之二

    “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是我们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前进步伐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揭示了改革开放在当代中国发展中的历史地位和现实意义。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中国的发展进步就会永葆蓬勃生机与活力。
    35年来,中国发展的根本动力源于改革开放。

    当前,唯有充分释放改革开放红利,才能全面激活中国发展潜力,保持经济社会发展良好势头

    2013年6月,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
    这个当年中国改革开放星火燎原的起点,如今又在进行农业发展和农村建设的新探索,着力对土地集约化、规模化进行提升。
    当年小岗村“大包干”带头人之一关友江之子关正景一家,几年前把家里的13亩地都租了出去,用租地和农业综合补贴的收入添置了餐具等,盖起了“大包干农家乐”饭店。“咱家在村里第一批办起了‘农家乐’饭店,这几年每年纯收入都在10万元以上。”关正景告诉记者。
    目前,小岗村土地流转额已达8000多亩,占全村耕地的44%左右。村里制定了统一的流转费用标准,国家的粮食补贴仍然发放给农民。2012年,村里实现总产值5.8亿元、农民人均收入10200元。土地流转政策再次让小岗村民吃下了“定心丸”。
    “无论是30多年前的分田到户,还是现在的土地集约化,改革的目的都是为了发展,为了农民过上好日子。”小岗村党委书记郑树锐说。
    用几十年完成西方发达国家数百年的历程,中国靠的是发展,走的是改革开放之路。通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成就了令世人瞩目的“中国奇迹”: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人民生活实现总体小康,国家面貌发生巨大变化,在世界舞台扮演重要角色……
    进入2013年以来,全球经济不振,中国经济增速放缓。“目前中国经济追求的并不是简单的速度,而要把更多精力放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努力进行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张立群说。
    他表示,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要依靠改革促进转型,激发社会、企业、个人的活力和创造力。要继续以开放促进改革,以改革来推动升级。
    改革、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只能靠进一步改革开放的办法解决。目前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必须以更大的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
    在沈阳铁路局大连货运中心面积最大的仓储物流基地——金窑支线营业部,正值午饭时间,柜台前依然有员工值守。每隔几天就要来这里办理业务的大连玺达物流公司工作人员说,以前往往需要一周时间才能“请”到车皮,如今只要3天。
    “想要在市场吃得开,就得把服务当成天。”大连货运中心书记陈希强说。
    从6月15日起,全国铁路实施货运组织改革,推动铁路货运从计划全面走向市场。这是继不再保留铁道部、组建中国铁路总公司之后,中国铁路又一重大市场化改革。
    与此同时,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也在紧锣密鼓推进。6月19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又有32项行政审批等事项取消和下放。这是继5月宣布取消和下放133项行政审批事项后,国务院“简政放权”又一重大举措。
    “要进一步深化政府自身改革,简政放权,为经济发展创造更好环境,为人民生活提供更好的基本公共服务;要完成要素领域的市场化改革,真正放宽准入,破除行政垄断,实现让市场配置资源,激发民营经济的活力……”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历数改革攻坚的“骨头”。
    目前,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仍然突出,城乡差距、地区差距、收入差距等现象亟待解决,就业、医疗、教育、住房、养老、环境等民生保障还需继续完善。
    改革、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只能靠进一步改革开放的办法解决。当前,中国的改革已经进入利益格局调整的攻坚期和深水区,必须以更大的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
    4月底,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召开会议研究部署经济工作时明确指出,“把深化改革开放、强化创新驱动贯穿持续发展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不断改善民生全过程”,做到“稳中求好、稳中求优”。
    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收入分配改革、教育卫生改革、财税金融改革、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十八大以来,一项项改革举措相继出台,改革步伐进一步加快。
    “如果说过去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肩负着打破计划经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轨使命的话,那么今天的改革开放,在继续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同时,肩负起为经济转型提供体制机制保障的新使命。”国家发展改革委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所长聂高民说。

    改革是决定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需要以更大决心推动改革开放

    “城里看病、养老都方便,大孙子上学也方便。”当了一辈子农民的任正兴如今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用儿子在厦门打工赚回来的钱,加上出租农田所得资金,去年他和老伴在福建大田县买了一套商品房。闲不住的57岁老农眼下寻思着摆个摊售卖他擅长制作的竹制品,赚钱补贴家用。
    中国城镇化率未来一段时期至少还有20个百分点以上的增长空间,意味着还将有两亿多人成为城镇居民,这些人进入城市后其消费水平有望增长30%左右。
    “未来十年,中国有城镇化红利、内需红利和改革开放红利这三大红利,而改革开放红利最具根本性。”迟福林认为。用好改革开放红利才能全面释放中国发展潜力,支撑全面小康的实现。
    面向未来,中国已经确定了“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如何实现这一伟大目标?答案就在改革开放中。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的今天,也就没有中国的明天。只有坚持改革开放的正确道路,坚定不移地走下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才大有希望。
    站在新的发展起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目标为中华儿女描绘出更加光明的发展前景。只有继续用好改革开放这个关键一招,才能把美好蓝图一步一步变为现实。[NextPage]

从严管党治党 永葆政治本色
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述评之三

    “党坚强有力,党同人民保持血肉联系,国家就繁荣稳定,人民就幸福安康。”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一系列科学论述,进一步厘清了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理论与实践要求。
    以更大的决心和力度从严治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努力奋斗,这是时代赋予中国共产党人的崇高使命。
    管好党,治好党,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使党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
    20133年6月22日至25日,中南海怀仁堂。中共中央政治局专门会议在这里举行。
    6个半天、3项议程——回顾总结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情况,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讨论研究加强作风建设的措施和制度。
    为全党垂范,为梦想领航。
    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胜利,需要一个坚强的、有所作为、勇于担当的领导集体。
    “形势的发展、事业的开拓、人民的期待,都要求我们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如今,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已经从宏大愿景,变为现实任务,中国人从来没有像今天距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这么接近。
    “接近并不等于已经实现。作为实现伟大梦想的领路人,中国共产党肩负着历史重任,经受着时代考验。”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李捷说。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重任与考验给共产党人的信仰赋予新的内涵——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为实现中国梦而坚持理想,坚守信念,永不动摇,矢志奋斗。

    管好党,治好党,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使党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

    作为下派干部,福建省人民检察院检察官李彬到福建清流县李家乡鲜水村担任村党支部第一书记。
    驻村3年,李彬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把全副身心交给乡亲。在李彬带领下,一个省级重点扶贫村发展为新农村建设示范村。
    服务人民是宗旨,为了人民是本质。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代表的就是中国人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利益。“如果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共产党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中共党史专家逄先知说。
    “过去我们的干部骑着自行车下基层,戴着草帽进农户。但是,这些年来,许多干部小车进小车出,从家门到机关门,同基层群众接触少了。”中央党校原副校长李君如说。
    当身和心都远离群众之时,一些地方群体性事件发生就由偶然成为必然,党员干部违法乱纪也往往由偶发变成多发。
    党的历史经验反复证明:什么时候党的群众路线执行得好,党群关系密切,党和人民的事业就会顺利发展;什么时候党的群众路线执行得不好,党群关系受到损害,党和人民的事业就会遭受挫折。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充满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他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为此,中央政治局出台了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以此作为加强群众工作的突破口。
    七一前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启动。
    “开展这次活动就是要使全党同志牢记并恪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以优良作风把人民紧紧凝聚在一起,汇聚起实现中国梦的磅礴力量。”中央文献研究室副主任张宏志说。

    管好党,治好党,严明纪律,反对腐败,建设廉洁政治,使党永葆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

    6月20日,广受瞩目的清卡活动宣布完成——全国81万专兼职纪检监察干部职工按时递交了零持有会员卡报告书。
    正人先正己,纪检监察队伍作风是否过硬,直接关系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成效。“会员卡虽小,却折射出作风建设的大问题。”中央纪委党风政风监督室主任许传智说。
    腐败是社会毒瘤,如果任凭腐败问题愈演愈烈,最终必然亡党亡国。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中,数次讲到反腐倡廉建设,语重心长,掷地有声——
    从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到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体现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和反腐倡廉规律的新认识,对新形势下党风廉政建设提出了新要求,向全党发出了建设廉洁政治的动员和部署。
    5月27日,《中国共产党党内法规制定条例》及《中国共产党党内法规和规范性文件备案规定》对外公布,迈出了用制度约束权力的重要一步。
    “两部党内法规的制定和公布,表明我们党将通过规范党内法规的制定、审查、备案和清理活动,推进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姜明安说。
    有制度,更有行动——
    十八大之后,李春城、刘铁男等省部级官员相继被调查,获得舆论积极评价。
    今年6月以来,中央纪委接连宣布,倪发科、郭永祥、王素毅、李达球等高级领导干部因涉嫌严重违纪,接受组织调查,引起强烈反响。
    7月8日,人民法院对原铁道部部长刘志军受贿、滥用职权案作出一审宣判,决定执行死刑,缓期二年执行,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
    踏石要留印,抓铁要有痕,只有实实在在的成效才能取信于民。
    “从严治党,是中国共产党立足执政实践、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提出的基本命题,也是中国共产党保持先进性和战斗力的应有之义。”中央党校副教授蔡志强说。
    随着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全面推进,人们期待,党的执政能力得到新的提高,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得到保持和发展,党的领导得到加强和改善。人们坚信,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一定成真。[NextPage]

加快转变发展方式 不断提高综合国力
——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述评之四

    “加快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是大势所趋,刻不容缓。国际竞争历来就是时间和速度的竞争,谁动作快,谁就能抢占先机,掌控制高点和主动权;谁动作慢,谁就会丢失机会,被别人甩在后边。”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深刻揭示了当前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意义。如今,中国经济已行至关键路口,唯有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不断推进改革,经济社会方可实现持续健康发展。

    中国经济发展处于关键阶段,加快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是大势所趋

    不久前,我国银行间市场上演罕见的“钱荒”一幕,隔夜拆借利率一度飙升到30%,沪深股市出现年内最大跌幅。转变发展方式的紧迫,以金融市场动荡的激进方式,呈现在国人面前。
    “与其说是 钱荒 ,不如说是实体经济之 荒 。当前我国经济运行中存在产能过剩、企业成本压力加大等问题,实体经济投资回报率过低,以致大量资金流向了回报率较高的非实体领域。”亚洲开发银行中国代表处高级经济学家庄健认为,“钱荒”暴露出困扰中国经济多年的结构性失衡问题。
    中国经济在经历30多年高速增长后,正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一方面,综合国力不断提升,经济总量位居世界第二,站在了更高起点上;另一方面,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进一步凸显,部分行业产能过剩问题突出,企业投资效益低下,新兴产业尚未形成真正的增长动力,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尚未真正开启。
    放眼全球,世界经济已进入国际金融危机后的第五个年头,作为全球经济的重要引擎,美国等发达经济体结构调整的步伐逐渐加快,对新兴市场国家出口将产生新的挤压。如果中国不能及时启动国内需求,那么全球经济结构的重塑,不但会让产能过剩更加恶化,还意味着中国依靠出口拉动经济的空间进一步减弱。
    历史给中国开启了一道难得的时间窗口:我国正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不再是简单纳入全球分工体系、扩大出口、加快投资的传统机遇,而是倒逼我们扩大内需、提高创新能力、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新机遇。如何抓住机遇,完成使命,众所瞩目。

  稳中求好、稳中求优,转方式、调结构正在稳步推进

    当前,经济领域中呈现出的种种迹象表明,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正以更大的决心推进加快转方式、调结构的重大举措。
    “要按照稳中求进的要求,坚持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使质量和效益、就业和收入、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协调推进,稳中求好、稳中求优,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在4月25日的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对当前经济工作做出部署。
    稳中求好、稳中求优,这是中央对经济基调的新要求。在新一届领导集体的思路下,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步伐稳步推进。
    在强调“好”与“优”的背后,是对增长速度的淡化。目前我国GDP增速连续多个季度处于7%至8%区间,这与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10%左右的增长明显不同。同样与以往不同的是,中央并未因为增速的回落而出台拉动增速的相关刺激政策。
    “从去年下半年起,市场就传言要出台刺激经济计划,但半年多过去了,宏观政策一直保持平稳,并没有走向靠政策扩张提振经济的老路,这本身就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体现。”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张立群说。
    关于转方式、调结构,经济学家做过这样的比喻:今天的中国经济如同高速行驶中的汽车,如果速度过快,转方式、调结构反而难以推进,只有车速略降,转方式、调结构才有空间。
    近期金融调控部门对“钱荒”事件的处理上也折射出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思路。“面对银行缺钱现状,央行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没有一味放水,凸显了国家摒弃靠货币扩张来拉动经济的原有发展模式以及推进经济结构调整的决心。”庄健说。
    一方面在对扩张型增长模式说“不”,严格控制地方盲目投资扩产能的冲动,另一方面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加大了对新兴产业、三农、小微企业薄弱环节的支持,国家在诸多领域里的“有保有压”均指向一个目标,那就是要让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出口和投资拉动向出口、消费、投资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二、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转变发展方式需要破除体制性障碍,需要有壮士断腕的决心和勇气

    中国经济又一次站在转折点上。这不仅是发展方式转型的关键路口,同时也是经济体制改革的关键路口。
    经济学家吴敬琏指出:“转方式已提出了近20年时间,至今未能取得显著成效,问题的根子在于遇到了 体制性障碍 。”
    “历史表明,现代经济增长的主要来源不是来自投资,而是来自效率的提高。要让经济发展方式真正能够改变,唯一的出路就是全面深化改革,建立法制基础上的竞争性市场体系。”吴敬琏说。
    改革,是过去30多年中国经济成就的最强音,也是今后为中国转方式、调结构破冰铺路的最锐利器。
    今年以来,经济领域的改革已驶入快车道。“营改增”即将在全国推开,利率市场化改革稳步推进,而以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为突破口的政府改革进程明显加快,为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活动的干预,已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165项……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发展新阶段面临的重大战略任务,完成这一伟大转变,将为我国现代化开辟新的光辉前景。[NextPage]

坚持人民当家作主 开创依法治国新局
——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述评之五

    “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扩大人民民主”;“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和政治文明建设指明了方向。坚持人民当家做主,落实依法治国方略,中国必将在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道路上不断前进。

    让人民享有当家作主权利,坚定不移走依法治国之路

    “今年全国人代会上,我提交了农民工住房和子女教育的建议,希望能改善农民工的生活状况。”在上海德力西集团有限公司打工的河北农民周振波,当选全国人大代表后时刻意识到自己的责任。
    从学徒工到全国人大代表,周振波在工友们的眼中是“现实版励志片”,更是中国2.6亿农民工的“代言人”。周振波多次到农民工聚居的地方调研,倾听工友们的酸甜苦辣。
    “基层代表有着丰富的基层经历,他们将成为推动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问题的重要力量。”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竹立家说。
    人民当家作主,法治是保障。十年间,从“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宪法,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从修改选举法实现“同票同权”,到民主法治观念深入人心,中国在民主法治道路上前行的脚步坚定不移。
    人们在探寻“中国奇迹”背后的奥秘中发现--如果说改革开放是发展的动力,那么亿万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迸发,则是中国腾飞的“加速器”……
    立法广泛征求社会意见,重大行政决策召开听证会,人民陪审员、人民监督员制度在司法领域发挥重要作用,村民居民自治在基层政权建设中推进……民主法制建设为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制度保障。
    “公众参与是近年来民主政治生活的亮点。”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莫纪宏认为,公众的参与从过去群众评议和监督国家行政机关,已经扩展到国家立法、行政执法和司法审判等各个领域。
    越来越多的公民通过各种途径影响公共决策和公共管理,近8万个政务微博架起“网民问政”和“政府施政”间的桥梁。莫纪宏指出,在制度框架内,社会公众对公共事务的参与转向主动投入,程度日益加深。

    中国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建设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廉洁政府,充分调动人民积极性。

    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要依法公正对待人民群众的诉求,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习近平总书记对政法机关提出的努力目标和明确要求,也是人民群众对在全社会实现公平正义的殷切期待。
    见微知著,落实依法治国的宏观方略,正在微观的司法个案当中体现。3月26日,服刑近10载的张辉、张高平叔侄被浙江高院依法再审宣告无罪;4月25日,河南李怀亮涉嫌故意杀人案在平顶山中院宣判,被羁押近12年后,李怀亮终于重获自由;7月2日,浙江高院公开宣判18年前萧山抢劫致死案陈建阳等5被告人罪名不成立……
    “对冤错案,人民法院要发现一起、查实一起、纠正一起,使正义最终得以实现。司法机关要对国法负责。”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张立勇说,大力加强公正司法、不断提高司法公信力,是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重要保障。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保障宪法和法律正确实施,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进程。
    简政放权、依法行政,法治政府建设迈出新步伐。国务院近期宣布取消和下放160多项行政审批事项;全国人大常委会6月29日通过一揽子修改法律的方式取消和下放了12部法律设定的行政审批事项;8月1日起,国家将取消和免征33项行政事业性收费……
    “行政机关在推进职能转变过程中,要始终贯彻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坚持依法办事,提高依法行政水平。”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应松年认为,法治政府建设的核心是简政放权、规范行政权力运行。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对依法治国提出了更高要求。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四次集体学习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不断开创依法治国新局面。

    沿着民主法治轨道前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实施新刑事诉讼法,政府需要做哪些工作?”“目前比较迫切的就是加强看守所会见室建设,保障律师的独立会见权。”“刑事和解制度主要适用于哪些案件……”
    这是6月4日在四川省政府常务会议“会前学法”环节中,四川九问律师事务所主任杨志刚与省长的互动对话。从业近20年来,他还是头一次给省领导上课。四川省为强化依法行政,每次省政府常务会议前增加了一堂“必修课”--法律学习讲座。
    近年来,一些地方时有曝光的“拍脑袋工程”,时而出现的“乱作为现象”,官员不懂法、不学法、不守法是重要原因。四川省政府法制办主任张渝田说,省领导带头“学法”,就是要让各级领导干部提升依法行政的意识和水平,将工作方式由注重运用行政手段向运用法律手段转变。
    “党员领导干部要带头厉行法治,不断推进各项治国理政活动的制度化、法律化。”应松年说,要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失职要问责,违法要追究,保证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利益。
    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努力推动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环境,在法治轨道上推动各项工作。
    专家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要把各项事业和各项工作进一步纳入法制轨道,实现国家和社会生活制度化、法制化,依法保障全体公民享有广泛的权利,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展望未来,人们坚信,更好地发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等政治制度的作用,更充分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中华民族复兴伟大梦想的实现就有坚实支撑和根本保障。[NextPage]

守住民生底线 创造美好生活
——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述评之六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在前进道路上,我们一定要坚持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一系列重要论述中,阐明了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意义,提出了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民生工作的着力点,向人们展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观蓝图,激励着广大人民群众奋发向上、共创美好生活。

    不畏困难挑战,勇担历史重任,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共产党人的责任所在

    不久前,首都博物馆举办的一次有关低碳环保的儿童画展上,一组雾霾之下行人戴着口罩的绘画引来众人围观,让人心情沉重。
    “清晨我在小青蛙、小鸟叫声中醒来,上学的路上不再有那么多难闻的汽车尾气。”这是今年9岁的李泓燕的梦想。
    有关部门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以来,我国经济增速和居民收入增速双双回落;与此同时,全国出现大范围持续雾霾天气,四分之一国土面积和近6亿人受到影响。
    群众感受,官方数据,从不同侧面反映了现阶段我们面临的民生难题。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特别是近十年来,我国民生工作迈上新的台阶,城乡居民收入增速一度达到历史最高水平,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城乡全面实行免费义务教育,全民医保体系初步形成,人民生活水平总体上发生了很大变化。

    与此同时,由于我国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还面临着为数不少的民生难题——

    城乡居民收入不断增长,但仍有超过1亿贫困人口;就业规模持续扩大,但每年仍有2500万城镇劳动力等待就业;住房保障制度不断完善,但还有超过1200万户城镇低收入群众居住在各类棚户区;上学难、看病难、养老难问题还没有根本解决……
    在人口多、底子薄这一基本国情之下,每一个民生问题都是世界级难题。
    13亿人满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美好梦想,而以民生这把“尺子”去丈量现实与梦想之间的距离,我们还有很多路要走。
    “从历史上看,随着经济增速放缓,就业、社保等民生问题将会突出。”清华大学教授胡鞍钢指出,当前我国正面临经济、社会双转型的压力和挑战,要让人民过上更加富裕的生活,需要付出更加艰苦的努力。
    不畏困难挑战,勇担历史重任。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明确提出,要通过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这是一份掷地有声的承诺:民生改善,就是共产党人的奋斗目标!

    补上短板,兜住底线,始终把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放在各项工作首位

    今年春节前,辽宁莱河铁矿56岁的老矿工吴边从“屋顶漏雨,管道漏水,墙上掉土渣”的棚户区搬进了将近60平方米的新房。
    “真没想到,住了半辈子矿工房,还能有机会搬进新楼,心里可亮堂了!”吴边说,“只交了2万多元。如果要买商品房,需要十几万元,想都不敢想。”
    为改善部分群众住房困难问题,过去五年全国开工改造各类棚户区1260万户。在此基础上,近期,国家决定再用五年时间改造各类棚户区1000万户。
    “积极开展棚户区改造等民生工程,满足了百姓最基本的生活需求,体现了中央重在保基本的民生工作思路。”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许光建认为,保障和改善民生应量力而行,循序渐进,当前首要任务就是要补上短板,兜住底线。

    那么,短板还有哪些?底线又在哪里?

    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阜平看望慰问困难群众时指出,要把帮助困难群众特别是革命老区、贫困地区的困难群众脱贫致富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强调,要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在天津考察就业服务项目时说,就业是民生之本,要注重稳定和扩大就业……
    谋民生之利,解民生之忧,党和政府坚持把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放在各项工作的首要位置。
    今年以来,一系列旨在保基本、守底线的民生措施相继出台:加大对棚户区改造、公共服务业、城市基础设施等的财政投入;部署大气污染防治措施;对享受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家庭的毕业年度内高校毕业生给予一次性求职补贴……
    立足当前,着眼长远,这些措施在保障基本民生的同时,也夯实了发展的基础。
    “全面小康是全体人民的小康,只有充分关注中低收入人口基本生活,切实加强社会管理和底层群众生活保障,才能实现中国经济的包容性增长,实现社会、经济同步发展。”亚洲开发银行中国代表处高级经济学家庄健说。

    时代在变迁,社会在进步,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站,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

    前些年,吉林省农安县开安镇万来村一度成了“垃圾围村”,洼地变成垃圾池,河水变成墨绿色。自打当地政府建了统一的垃圾池后,一些村民也开始像城里人一样养成了定点倒垃圾的习惯,房前屋后和村路两旁干净了不少。
    “想想还是生活水平提高了,吃穿用的花样多了,垃圾也就多了,老百姓对村里的环境卫生也更关心了。”村民潘老汉说。
    温饱解决了,如何生活得更体面?生存不成问题了,怎样过得更幸福?进城打工了,何时享受市民待遇?……时代在变迁,社会在进步,人们对发展寄予了越来越大的期望,也提出了越来越多亟等解答的民生新课题。
    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项长期工作,没有终点站,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
    站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新的起点,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我国已跻身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一平均到人就退回到了80多位。只有继续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才能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积累更多的物质财富,建设更多的民生工程,不断做大13亿人的发展“蛋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求。
    站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新的起点,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能吃饱了但食品安全却不尽如人意,收入提高了但环境也被污染了,城市变大了随之而来的“城市病”也多了……人民群众希望活得更好、更幸福,这就需要推动以人的全面发展所需要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协调发展。
    站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新的起点,还必须坚持改革开放。收入分配更加公平,诉求渠道更加畅通,创业机会更加均等……“要满足这些需求,仅仅靠花钱是不够的,更需要在完善体制机制上下工夫。”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张立群说,只有以更大决心和勇气推进改革,才能创造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的社会环境,让发展的“红利”惠及更多民众。
    以经济发展守住民生底线,以社会进步创造更好生活。当国家富强之梦与人民幸福之梦交织在一起,定能迸发出改变命运、创造历史的伟大力量,推动中华民族在伟大复兴的道路上不断阔步前行。[NextPage]

建设美丽中国 推进生态文明
——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述评之七

    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
    “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努力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赋予了新内容,提出了新要求。

    “两个清醒认识”发人深思

    今年6月,北京雾霾日数达18天,成为继今年1月之后又一个空气质量“爆表”月。
    大范围的雾霾天气影响数亿人口、严重的水污染威胁着群众饮用水安全、令人担忧的土壤污染问题密集爆发……高速发展30多年后,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同时污染问题也更加强烈、集中地显现。
    “要清醒认识保护生态环境、治理环境污染的紧迫性和艰巨性,清醒认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习近平总书记的话令人警醒、发人深思。
    中国在短短几十年里,走过了发达国家几百年才完成的工业化过程,现在还在加快推进;与此同时,发达国家一两百年间逐步出现的环境问题在我国集中显现,呈现明显的结构型、压缩型、复合型特点,而且环境总体恶化的压力还在加大。
    近年来,我国采取了一系列强有力措施,环境质量有所改善。然而,仍有一些地区不惜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增长,在GDP增长的同时,留下了巨额的“生态赤字”。
    松花江水污染、云南曲靖铬污染、湖南郴州血铅事件、湖南“毒大米”事件……层出不穷的公共环境事件一次次给粗放发展模式敲响警钟。
    “中国现在已处于重污染阶段,传统污染问题和新问题交织,是全世界各国都没有遇到过的最复杂最严重的环境问题。如果不能采取有效积极的措施,我们的环境形势将面临巨大挑战。”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孟伟对此十分忧虑。
    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明确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中国政府在5月14日发表的《2012年中国人权事业的进展》白皮书,首次将生态文明建设写入人权保障。
    环境保护部部长周生贤说:“我们必须从对子孙后代生存发展负责的高度,唤起对保护资源环境的高度自觉和警醒;我们决不能走西方发达国家‘先发展经济,后治理环境’的老路,而要积极探索中国环保新道路,以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发展。”

    “保护优先”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关键抉择

    在频频出现的环境事件面前,单一的经济增长指标苍白无力,让我们重新审视天平上保护环境和发展经济的分量。
    近期集中出现的环境问题警示我们,实现中国梦、建设美丽中国,必须更加重视转变发展方式,提高发展质量。
    习近平总书记今年5月24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指出,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更加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
    “保护优先方针的提出,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自然规律、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更加深化,对发展与保护关系的把握更加科学。”周生贤说。
    从理念到现实,还有一段艰难的路程。
    作为中国环保领域的开拓者,国家环保局首任局长曲格平曾感慨:谁都赞成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同步,可许多地方在制定具体政策时,还是宁可牺牲环境保护经济。
    在各地“十二五”规划中,仍有20多个省份把钢铁、石油化工等产业作为重点产业来发展,环境压力持续加大。
    曲格平认为,我国还没做到有效避免很多发达国家曾经历的“先污染、后治理”老路。这位83岁的“环保老人”疾呼:已到了抉择的关键时刻!彻底转变经济发展观念和方式,刻不容缓。
    30多年前人们求温饱,现在要环保;30多年前人们重生活,现在重生态。党和政府看到了这种发展中的期望,并且顺应这种期待,提出了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
    观念确立,贵在落实。正如国际著名环保专家、曾连续17年担任联合国环境署执行主任的托尔巴博士所言:真正检验我们对环境贡献的,不是言辞,而是行动。

    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为生态文明建设“护航”

    年初,浙江瑞安网友悬赏环保局长下河游泳,引起舆论关注,不少地方民众纷纷响应,邀请地方官员下河。
    这一情绪化的表达传递出民众对生存环境的不满和无奈,也折射出对问责制度的强烈期待。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要建立科学合理的制度体系,把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列为发展的“红线”和“高压线”,决不允许任何人跨越雷池半步。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政治局集体学习时强调,必须完善经济社会发展考核评价体系,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体现生态文明建设状况的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使之成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导向和约束。
    设立环保“红线”,就是要建立科学合理的干部政绩考核机制,把资源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作为考核的重要内容,把群众评价作为考核干部政绩的重要参考尺度。
    设立环保“红线”,更要对环境问题坚决开展迅速、公开、透明的整治和查处,“铁腕执法、铁面问责”。
    人们注意到,环保部近日对脱硫监测数据弄虚作假的企业开出罚单,其中不乏中石化、中石油这样的“中字头”企业。环保部于2月下旬至3月组织华北6省市相关部门,排查涉水排污企业约2.6万家,对88家企业处以罚款,对88家企业立案调查。
    此外,今年组织开展的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中,对环境违法案件没有查处、隐瞒案情、包庇纵容违法行为的将依法依纪严肃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对群众反映强烈、社会影响恶劣的重大环境污染问题和环境违法案件将实行挂牌督办。
    人们也注意到,最高法院、最高检察院出台的办理环境污染刑事案件司法解释6月开始正式施行,对于触犯多个罪名的环境污染犯罪行为,司法审判会“从一重罪处断”。
    ——今年5月,云南昆明东川区一河道遭严重污染,8名责任人被批准逮捕、包括东川区环保局长在内的5名官员被问责。
    ——今年7月,广西贺州贺江合面狮段发生水污染事件,5名相关责任人被停职。
    “要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对那些不顾生态环境盲目决策、造成严重后果的人,必须追究其责任,而且应该终身追究。”习近平总书记的话掷地有声。
    用制度管人,按法治办事,共同建设生态良好的美好家园,就一定能为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清的生产生活环境。[NextPage]

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述评之八

    “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不断为中国精神注入新能量”“夯实实现中国梦的物质文化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的一系列重要讲话,为精神文化的进一步发展赋予了新的使命、新的要求。

    中国梦是百年梦,更是时代梦。逐梦征程,离不开伟大精神的激励与支撑

    翻阅世界史,没有哪一个民族像中华民族一样,历经苦难与辉煌,始终坚持着同一个梦想。
    这个梦想,就是习近平总书记向世界宣示的“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梦想背后的支撑,正是源远流长的中国精神。中国精神,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紧紧凝聚在一起。
    ——百年回眸,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薪火相传。长征精神、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推动中华民族向着中国梦不断前行。
    ——30多年回首,改革创新精神激荡神州。农村改革的兴起、特区的创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逐梦征程中,改革创新始终是激励我们与时俱进的精神动力。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延续不断的民族灵魂;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中华民族紧跟世界与时俱进的时代灵魂。”国防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所研究员颜晓峰说。
    如果说,当代中国的崛起,与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作出的价值选择紧密相连;那么,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必将与共产党人引领亿万人民建设的精神家园不可分割。
    今日中国,社会转型的阵痛与改革开放的成就相伴而至。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如何在多元中立主导,在多样中谋共识?面对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如何以更大智慧与勇气啃硬骨头、涉险滩?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国各族人民一定要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不断增强团结一心的精神纽带、自强不息的精神动力,永远朝气蓬勃迈向未来。
    “中国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魄。”国防大学教授刘福明认为,唯有用中国精神引领中华民族,才能将个人的奋斗发展与全体人民、全民族的奋斗发展有机统一起来,并提升13亿人的精神境界。

    中国精神由共产党人传承,由人民书写。逐梦征程,有一种精神薪火相传

    有这样一群大学生,他们放弃繁华的大都市,在深山密林里追逐梦想。他们用双脚丈量青山,用执着对待科研,用真诚感动群众,成为海南自然保护区的一面旗帜。
    “鹦哥岭,我青春的疆场。鹦哥岭,我内心的故乡。多少人劝我离去,可我选择了根植沃土,我要在这里,让青春绽放在碧水青山。”他们说,让鹦哥岭精神传承下去,是他们的共同梦想。
    “不断为中国精神注入新能量”。这是今年4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同全国劳动模范代表座谈时对劳动者共筑中国梦的殷殷期许。
    共和国逐梦的征程中,中华民族不断从中国精神中汲取力量,又不断赋予中国精神新的内涵。

    其中,共产党人是传承中国精神的“火炬手”——

    从雷锋、时传祥,到今天的最美基层干部菊美多吉、王淑媛……无数共产党员团结带领人民,与时俱进,不断构筑中国精神新高地,书写中国梦想新篇章。
    广袤的大地上,亿万人民也在历史的进程中用行动书写中国精神,丰富中国精神。
    今年以来,人们看到了这些令人难忘的场面:男友紧紧搂住女友、母亲用双手护住儿子、姐姐用身躯挡住墙壁……芦山大地震瞬间,人们读懂了“人间大爱”;人们看到了让人感怀的行为:乘电梯、购物、买票、就餐等自觉排队……文明之风深深镌刻在城市精神里;人们看到了无私奉献:中华大地,无数志愿者在行动……
    蓬勃发展的中国,人们有更多的梦想,也有更多实现梦想的机会。逐梦中,我们看到了中国精神的传承与升华——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中国传统文化迸发出强大凝聚力;“团结、奉献、互助、友爱”,现代志愿精神拓展新内涵;“众志成城、和衷共济”,因千万个平民英雄的真情故事而鲜活;“坚守岗位、干好本职”,为爱国主义增添理性的厚度……
    逐梦时代,有一种力量悄然生长,有一种精神薪火相传。

    中国梦是国家的梦、民族的梦,也是人民的梦。中国精神,让梦想可期

    “想家啊,在南极连着过第6个春节了,也不知道说点什么,就想全家好吧!” 唐飞翔跟“雪龙”船已经跑了20年。说到这些时,他的眼神飘向了远方。
    今年2月9日,农历除夕。在离祖国一万多公里的地球最南端,第29次南极考察队队员许下除夕的心愿:希望家人平安幸福!
    家,总是心中那份最重的挂念。远离家园的背后,是一种怎样的精神与情怀?
    有首歌这样唱,“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对13亿中国人而言,家国一体的中国梦,寄托着国人最深厚的情感。无论时代如何变迁,社会如何变化,家与它所承载的国都是中国人世代珍视、赖以维系的精神支柱。
    所以,今年以来,人们频频看到这样一些人,这样一些场景:航天英雄杨利伟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生一起,畅谈各自的梦想。杨利伟说,“我深刻地感受到,个人的梦想和国家的航天事业、民族的腾飞结合在一起。”;“最美乡村医生”“最美乡村教师”“最美消防队员”等一个个“最美”中国人,闪烁着中国精神的光彩,聚合着实现中国梦的强大力量……
    “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习近平总书记的一系列重要讲话,阐明了实现中国梦的动力源泉。
    国家民族强盛,人民的幸福才会有坚实的依托;中国精神越茁壮,人们的梦想才会拥有更广阔的空间。
    精神在逐梦的征程中交融激荡,梦想在精神的激励下走向未来。
    历史将看到,逐梦征程中,我们不断培育和弘扬中国精神,并将这面旗帜始终高高擎起。世界将见证,在中国精神支撑下,中国共产党将带领亿万人民,放飞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NextPage]

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
——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述评之九

    “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对作风之弊、行为之垢来一次大排查、大检修、大扫除”……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彰显着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整风肃纪的坚定决心和不懈努力。
    改革开放任务越繁重,越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越要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把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落到实处,更凸显出加强制度建设,用制度管权力、反腐败、抓作风的重要意义。
    “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这是时代提出的重大而紧迫的课题。

    用制度管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乱发津贴补贴,在一些地方和部门长期存在。7月12日,监察部等部门对外公开了《违规发放津贴补贴行为处分规定》。即将于8月1日起施行的这一规定明确:违规的单位和个人将承担纪律责任,情节严重的,给予降级或者撤职处分。
    “党的规章制度是党的法律。”中国社科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室主任李春华说,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建设廉洁政治的重大政治任务,这一规定是反腐倡廉的具体措施,也是党的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
    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从严必有法度。5月27日,《中国共产党党内法规制定条例》及《中国共产党党内法规和规范性文件备案规定》公布。
    制定条例对党内法规的制定权限、制定原则、规划与计划、起草、审批与发布、适用与解释、备案、清理与评估等作出明确规定;备案规定对党内法规和规范性文件备案的原则、范围、期限、审查、通报等提出具体要求。
    专家认为,这两部党内法规是党内的“立法法”,其出台标志着党迈出了用制度约束权力的重要一步。
    “两部党内法规的制定和公布,表明我们党将通过规范党内法规的制定、审查、备案和清理活动,推进科学执政、依法执政。”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姜明安说。
    此外,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还对领导干部用好手中的权力提出新的要求:“加强对一把手的监督”“认真执行民主集中制”“健全施政行为公开制度”“保证领导干部做到位高不擅权、权重不谋私”……
    对此,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认为,责任与权力是对应的,权力行使必须有规可循,必须受到制约和监督。
    中央党校教授、党建专家叶笃初指出:“制度建设具有极强的传递性,不仅对当代、也会对后代产生影响。不断加强制度建设将有力保障中国共产党实现长期执政。”
    在从严治党的同时保证依法行政。新一届政府组建以来,加大规范权力运行,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
    国务院第一次廉政工作会议提出,要“用制度管权、管钱、管人,给权力涂上防腐剂、戴上‘紧箍咒’”。同时,新一届政府抓紧推进职能转变,下决心把该放的权力放下去,取消和下放165项行政审批事项,致力于从体制机制上堵塞滋生不正之风和腐败的漏洞。
    “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就是立足于人民主体地位和有效监督权力的实践,强化权力运行的规范性和透明性。”中央党校教授蔡志强说。

    用制度反腐败:惩防并举铲除毒瘤

    7月8日,人民法院对原铁道部部长刘志军受贿、滥用职权案作出一审宣判,决定执行死刑,缓期二年执行,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
    11日,广东省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省海洋与渔业局原局长李珠江因严重违纪被开除党籍和公职;
    12日,安徽省合肥市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郭超和黄山市委原常委、政法委书记汪建设被宣布开除党籍;
    13日,中央组织部有关负责人证实,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协副主席、区总工会主席李达球涉嫌严重违纪,中央已决定免去其领导职务……
    海外有媒体评价说,中国新领导人“发起了惩治党员干部贪污腐败和滥用职权的反腐之战”。
    如何从源头科学有效地防治腐败,是当前反腐倡廉工作面临的重大课题。
    加强监督、关口前移。十八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对“制度反腐”“依法反腐”作出新的部署。
    --“继续全面加强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
    --“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
    --“加强反腐败国家立法,加强反腐倡廉党内法规制度建设”;
    --“深化腐败问题多发领域和环节的改革”;
    --“形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
    标本兼治、综合治理。党的十八大以来,用制度防止和惩治腐败迈出新步伐。
    --10个中央巡视组进驻有关地区和单位,展开新一轮巡视工作,履行党章赋予的监督责任,并将“下沉一级”了解干部情况;
    --中央重点新闻网站和主流商业网站推出网络举报监督专区,鼓励网民依法如实举报违纪违法行为,网络举报受理、查办和信息发布机制将逐步完善;
    --全国人大常委会将听取审议反贪污贿赂报告;
    --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新的五年规划正在制定;
    --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中央提出,要建立健全长效机制,促进党员、干部为民务实清廉……
    专家指出,面对腐败问题,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提出在制度层面、机制层面、立法层面采取全方位行动,规范约束权力,强化监督,这是反腐败的治本之策。推进反腐制度建设,才能釜底抽薪、直指要害,持久发挥遏制腐败、打击腐败的有效作用。

    用制度改作风:善始善终、善做善成

    这是来自黑龙江省的一组数字:上半年,省市会议同比精简21.4%,会议经费同比减少18.3%,领导干部出席庆典活动同比减少76.1%,全省公车购置及运行费支出同比下降6.4%……
    数字的变化,源自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行动。党的十八大闭幕不久,中央制定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并且强调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抓下去,善始善终、善做善成。
    6月25日闭幕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专门会议强调,以“钉钉子”的精神把八项规定落到实处,强调将“制度约束”作为“刚性约束”。
    当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这“四风”,日益成为群众深恶痛绝、反映最强烈的问题,成为损害党群干群关系的重要根源。
    “我们要对作风之弊、行为之垢来一次大排查、大检修、大扫除。”6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四风”问题解决好了,党内其他一些问题解决起来也就有了更好条件。
    7月11日至12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始不久,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西柏坡。回顾历史上党在这里制定的制度规定,习近平说,“这里是立规矩的地方。党的规矩、制度的建立和执行,有力推动了党的作风和纪律建设。”
    制度问题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在教育实践活动中,中央不仅提出重视思想信念教育,更将建章立制,健全加强作风建设具体制度和规定,实现作风建设机制化、常态化、长效化作为重要环节。
    教育实践活动启动不久,中央即提出,“活动一开始,就要针对‘四风’问题,立规矩、建制度,从源头上防治作风不正、不实、不廉的问题。针对薄弱环节研究出台一些加强作风建设的具体制度和规定,严格执行,令行禁止”。
    作风问题关系党的事业兴衰,事关执政根基的巩固和执政能力的提升。
    中央编译局赖海榕研究员认为,改进作风要做到善始善终,首先在于领导干部带头执行,其次要一以贯之抓下去、让全体人民监督,还要依靠规章制度约束个人行为,坚持用制度管权、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让作风建设的制度规定“硬起来”。
    为政清廉才能取信于民,秉公用权才能赢得人心。依靠制度的力量实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回应人民群众的共同期待,让党凝聚起更加强大的力量,中国梦实现的脚步必定更加稳健、坚实有力。

来源:楼宇党建 责编: 

关键字 :

[声明]:文章仅供学习交流,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纠错】,感谢所有提供文章的媒体和作者。

最新发布
热门文章

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