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钱江新城20年 2.0整装再出发 记者:余敏 通讯员:严初燕)
加西亚·马尔克斯说:让时光流逝,就会看到时光给我们带来的东西。
千百年来,杭州依山傍水、围湖筑堤,构建“三面云山一面城”的秀丽城市,成就了“西湖时代”。
进入新世纪,余杭、萧山撤市建区,杭州市区面积由原来的683平方公里扩大到3068平方公里,市委、市政府提出实施“城市东扩、旅游西进、沿江开发、跨江发展”战略,“拆旧城、建新城”的城市发展模式转变为“保老城、建新城”,钱江新城应运而生,“钱塘江时代”奔涌而来!
“从‘西湖时代’到‘钱塘江时代’,从‘跨江发展’到‘拥江发展’,二十年来,数十万建设者们艰苦奋斗、创新创造,把昔日荒滩杂地发展成为现代化大都市的新中心,谱写了改革开放以来,杭州城市化进程跨越式发展的新篇章。”在7月10日举办的钱江新城20周年与钱江新城2.0学术论坛上,杭州市钱投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朱云夫满怀深情地说。
如今,“一江春水穿城过”,杭州要把1.68万平方公里作为整体进行统一谋划,构建“一核九星、双网融合、三江绿楔”特大城市新型空间格局,高水平打造“数智杭州·宜居天堂”,争当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城市范例。
胸怀千秋伟业,百年风华正茂。二十年,建起了一座城,培养了一批人,孕育了一个时代。
一座新城 迈向“钱塘江时代”
2001年7月,钱江新城第一颗“棋子”落下。杭州大剧院破土动工,新城建设正式启动。随后,“两横九纵”道路和“两大水体”为主的基础设施、市民中心和解放路隧道“两个眼”工程建设全面启动。
2008年10月,钱江新城一期正式开城。一场(市民广场)、一城(波浪文化城)、一台(城市阳台)、一带(沿江景观带,即CBD公园)、两河(新塘河、江干渠)、两馆(杭州图书馆新馆、杭州城市规划展览馆)、两隧(新城隧道、钱江隧道)、两院(杭州大剧院、中国棋院杭州分院)、两园(世纪花园、森林公园)、四中心(市民中心、国际会议中心、杭州青少年发展中心、江干文体中心)及区域内40条道路精彩呈现。同年12月,杭州东站枢纽工程开工,城东新城也随之启程。
2014年7月,按照“建管分设、管办分离”要求,杭州市钱江新城投资集团注册成立,接过了钱江新城继续东扩发展的大旗。
2016年9月,G20峰会在杭州举办,“日月同辉”“天圆地方”成为城市封面,钱江新城站在了世界舞台中央。
2017年4月,钱江新城二期打响全市城中村改造攻坚战的第一枪,江北岸最后7公里岸线成了钱江新城2.0的主战场。
2018年6月,杭州2022年亚运会亚运村打下了第一根桩,拥江发展再添新阵地。
2020年12月,杭州大会展中心破土动工,会展新城正式扬帆起航。
回顾二十年的“建城”“营城”史和创新创业历程,要引领城市格局新变化、拓展城市发展新天地,必须做到——
坚持初心如磐、一以贯之、百折不挠的“红船精神”;坚持“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的良性互动,来推动城市建设的创新活力;坚持资源、资本、人才的深度融合,来推动城市迭代和能级提升;保持开发主体的创新创造活力,来放大发展动能引领未来发展;坚持合作共赢、美美与共来拓宽创业奋进之路。
四大战略 打造世界级滨水区域
水,世世代代滋养着杭州人,也赋予这座城市激流勇进、浪漫优雅的风骨。
征程波澜壮阔,初心历久弥坚。站在“十四五”重要机遇关口,钱投人整装归零再出发,勇立潮头迎接新时代变革。
实施功能业态升级战略,迈向世界级滨水区域。以打造世界级滨水区域为目标,将几大新城板块建设成集行政、金融、商务、商业、旅游、交通枢纽、会议展览、居住为一体的国际化标杆城市区域。在功能分布上,结合国际化定位,分类打造各个板块的国际化职能。强化钱江新城核心区的国际商务会议功能;建设江河汇城市综合体,打造成江河交汇处的城市活力中心,构建成为金融商务办公、城市旅游体验、居住公寓和客运通航等多功能的综合体航母;将钱江新城二期建设成为国际化滨水城市活力区,配备国际医院、国际学校、国际化办公和商业休闲等;提升城东新城,打造若干具有“目的地”性质的功能地块;加快会展中心建设,彰显国际展会文旅产业蓬勃发展的新功能。
实施空间形象提升战略,展示杭州现代化国际范。在城市空间构成上,形成“一湾、两线、三口、四区”的格局。一湾,即钱塘江湾区核心;两线,沿江滨水景观岸线和沪杭甬高速与机场快线的快速交通线路;三口,建设江河汇流口、高铁入城口及“杭州橱窗”,形成新的城市门户;四区,提升四个区块,分别是杭州亚运村、城东新城、钱江新城二期、会展新城。在景观形象上,打造钱塘江的连续滨水开放空间,构建世界级的建筑景观群。在钱江新城二期的建设过程中,注重对滨水慢行系统的构建,营造具有标志性、可达性同时兼具艺术和安全的公共开放空间,增加市民互动。同时,打造一批世界级的建筑景观群,塑造杭州国际化的城市形象。
实施开发理念提升战略,关注一二三级联动和弹性开发。注重区域开发的建设时序,以环境先导式、分区推进式和核心引领式多种开发时序模式的混合使用,有序地推进区域开发。鼓励成片开发,倡导立体建设、弹性开发。鼓励有实力的开发主体进行成片开发,避免单独地块建筑形体差异过大的问题,对地下、地面和空中进行综合开发,打造隐形的城市2.0。在条件不成熟,或开发条件受到限制的区域,预留未来发展空间,在条件成熟后进行二次开发。
实施产融结合战略,打造一流建设主体与国际品牌。借助钱江新城2.0的建设契机,导入现代金融资本与区域开发实体相结合的理念,以开发建设为核心,建立兼具项目投资、资产经营、资本运作的业务体系。
大江奔流,两岸生辉。这里,将以“城市之窗”展示“中国之治”,以“杭州之答”回应“时代之问”。
以文化自觉引领建筑创新
程泰宁(中国工程院院士,筑境设计主持人,东南大学建筑设计与理论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
我是看着钱江新城从一片荒地逐渐长起来的。20年,就像一个小孩成长为健壮的青年一样。但我也觉得,一个城市不是短时间能够完全“生长”出来的,就像20岁的青年还需要丰富自己的内涵,提升自己的素养。那么,就需要钱江新城2.0,甚至3.0。
改革开放40多年来,国家经济建设的成就有目共睹,但中国建筑的现状似乎与这一发展进程不相匹配,“千城一面”“万楼一貌”和“缺乏中国特色”的公众评价,凸显了我们所面临的困境。价值判断和评价标准的同质化、西方化是建筑创新的思想障碍。我们需要科学的、理性的解读“西方建筑”和“传统建筑”,增强文化自信,构建自己的话语体系,以支撑建筑创新。
中国建筑创作的未来和发展,其关键除了“理论建构”外,还需要“制度和体制创新”。当今世界文化格局正在重构,我们必须丢掉“崇洋媚外”“回归传统”的惰性消极心态,以坚定的文化自觉推动中国建筑的理论创新、实践创新。我们要以一种独特的,同时也能为世界理解、共享的建筑作品和话语体系与国际接轨。
城市规划成功实施的关键三点
陈一新(深圳市规划和国土资源委员会副总规划师)
钱江新城CBD的高水平规划、高效率实施以及现在更高水平管理,值得我们深圳学习。CBD是一个时代的象征,钱江新城CBD象征着杭州从“西湖时代”迈向“钱塘江时代”,深圳的CBD象征着深圳“二次创业”的成功。
1980年,深圳常住人口只有33万,GDP为2.7亿元,建成区3平方公里。2020年,常住人口已达到1756万,GDP达2.77万亿元,建成区973平方公里。40年,深圳实现了“从边陲小镇到国际化大都市”的历史跨越。
福田中心区是我们“二次创业”的一个缩影。1980-1987年,规划选址,确定框架;1988年-1995年,详细规划,道路施工;1996年-2004年,城市设计,公建施工;2005-2015年,金融枢纽,功能实现;2016-2020,空间连接,品质提升。城市规划之所以能够成功实施,关键有三点:规划的远见,一脉相承;三次成功的储备土地;城市设计的成功实践。
倡导低碳及零碳建筑
陈守恭(苏州大学绿色建筑国际研究中心兼职教授、德国被动房研究所代表)
我国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建筑、生产(工业)、交通是能耗的三大领域,约各占1/3。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硬仗。节能是首要措施,建筑是首要领域,低碳和零碳建筑(被动房)技术是核心。被动房有很多优点,如大幅度降低建筑能耗、减少高峰电力负荷、带动建筑产业升级和转型、提高居住环境舒适性和健康性等。
希望钱江新城2.0建设,能够为中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作出应有贡献。
城市化新阶段与新城2.0
贾生华(浙江大学房地产研究中心主任)
从全国来看,城镇人口比重约63%,中国城市化进入中期的减速发展阶段。是不是城市化进入后期稳定,城市就结束了?事实上,一大批城市还会茁壮成长和发展,这取决于人口流动。
杭州的城镇人口比例83.29%,但并不意味着城市化后期发展的步伐会放慢,实际上还会加快。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浙江省常住人口6457万人,十年共增加1014万人,城镇人口比例72.17%。2020年,杭州市常住人口为1194万人,比十年前增加了324万人。去年,杭州市新引进35岁以下大学生43.6万人,人才净流入率持续保持全国第一。
我认为,钱江新城2.0要有三个对标。经验对标:钱江新城1.0、珠江新城、天津滨海新城;城市对标:美国硅谷、上海浦东、深圳前海;未来对标:新经济、新产业和新生活。如何适应未来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是新城2.0需要谋划的重点。
如何迈向世界级滨水区域?
黄文柳(杭州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规划师、城市设计中心主任)
什么样的滨水区域,称得上“世界级”?我们选择了9个样本城市进行了比较,如英国伦敦(泰晤士河两岸)、法国巴黎(塞纳河两岸)、纽约曼哈顿岛(哈德逊河沿岸)等。杭州和伦敦,在整个流域的范围里有着极大的相似性。
世界级滨水空间的两种“基因”:一是名水基因,是约束型发展模式,走的是国土空间保护政策约束下的专业化、特色化、标准化发展路径;二是名城基因,是融合型发展模式,在目标一致性基础上,城市高端要素集聚滨水地区的渐进复合更新路径。钱塘江两种“基因”共存,可分类施策。
如何迈向世界级滨水区域?我认为,一是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导向;二是确定“一核九星”特大城市空间新格局建设目标;三是艺术文化与事件引领,提高地区辨识度和影响力。
钱江新城给我们哪些启示?
陈红(新加坡雅思柏设计事务所规划董事)
建设钱江新城,是杭州市委市政府的“世纪战略”。一方面,我是新城建设的当事者;另一方面,我也从旁观者角度来反思,它到底哪里做得好、哪里有局限性?
第一,决策驱动改变。“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强度投入、高效能管理”,每个新城人在遇到难点时都深信,“可以改变,有办法改变”,城市轴线、地下空间、轨道交通、公共空间、共享道路、步行系统、城市管廊、发展留白、数字城市等,做到了当时能够做的极限,这些都需要有大局意识、深谋远虑和创新勇气。第二,发展顺应阶段。例如,在轨道交通方面,当年积极争取加密轨道线网、加密站距、增加换乘站。现在,钱江新城需加强与对岸钱江世纪城的互动,提升一江两岸整体的吸引力。第三,留有余地,更新发展。比如,率先开展地下空间规划,引导空间利用;下沉之江路,避免割裂城市与江景;沿之江路设置共同管廊等。
钱江新城给我们的启示还有很多,如用地布局、交通系统、生态环境、智慧城市和三生融合等。未来已来,我们要返璞归真,在绿色、人本、留白、智慧、合作和创新等方面,更加努力。
2008年钱江新城核心区全面开放,2011年城市阳台广场开业,2016年G20杭州峰会的召开将新城推向世界舞台,别样精彩仍在持续上演。
[声明]:文章仅供学习交流,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纠错】,感谢所有提供文章的媒体和作者。
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