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首页 > 红色解读 > 浏览文章

回答好“三个如何”推进市域社会治理创新

2022-05-10
       (原标题:回答好“三个如何”推进市域社会治理创新 林向东)
       城市社区是市域社会治理的基础平台,是创新社会治理的重要突破口。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福州市军门社区时强调,“要多想想如何让群众生活和办事更方便一些,如何让群众表达诉求的渠道更畅通一些,如何让群众感觉更平安、更幸福一些,真正使千家万户切身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这“三个如何”的重要指示是社会治理重心下沉的思想指引,对于推进市域社会治理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从城市社区的内涵和价值来看市域社会治理运行的新样态。城市社区是缩小的社会,呈现出来的是人民群众最真实的生活场景,是城市社会的微型主体。同时,社区是各种利益的交汇点、各种矛盾的始发点、各种政策的落脚点,也是社区治理成为市域社会治理的基层平台和载体,是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第一次提出“创新社会治理体制”,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加快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推动社会治理和服务重心向基层下移,把更多资源下沉到基层,更好提供精准化、精细化服务”。随着城镇化率的不断提高,我国逐渐进入城市型社会、市域社会,也就是以不同量级、类型的城市(城镇)为运行、发展、治理节点的社会。
       社区治理是市域社会治理在基层社会的实践探索,形成的经验可以延伸运用于市域社会治理。同时,社区治理成效将直接影响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进程。首先,从治理目标来看二者是一致的,主要任务都是化解市域社会矛盾、解决社会问题。其次,从组织结构来看二者是联通的。横向上二者都强调以党组织为核心的“一核多元”治理体系,纵向上二者在组织、行政、资源上存在着指导与被指导、管辖与被管辖、保障与被保障的关系。再次,从治理手段上看二者是共性的,二者均主要运用党的建设、科学技术、法律、心理、道德、民事秩序等治理方法开展社会行动。
       从“三个如何”带来的城市社区治理实践的新探索来看。“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是基层社会治理长期面临的困境和痛处。市域既是重大矛盾风险的产生地、集聚地,也是化解重大矛盾风险效率最高、成本最低、影响最小的“缓冲区”和“协调器”。把社区治理作为撬动市域社会治理的一个战略支点,是贯彻落实“三个如何”的具体实践体现。
       一是塑造“强”的组织力,筑牢践行“三个如何”重要基石。具体而言,加强党对基层治理的领导,是坚持党对一切工作领导的具体体现,也是践行“三个如何”重要指示的关键所在。同时,把四级纵向党建工作模式根植于城市基层治理之中,开展区域化“大党建”,建立“社区党委—网格党总支—小区党支部—楼栋党小组”四级纵向党组织网络,实施机关党组织和在职党员“双报到”,居民党员“直管”、在职党员“双管”、流动党员“托管”,做到党建工作全覆盖。
       二是搭建“通”的桥梁,通过“微”治理“快”服务,让群众生活办事便捷舒心,“让群众生活和办事更方便一些”,是在本质上疏通堵点,解决痛点,顺应了广大群众的殷切期盼。将一体化、便捷化、智慧化融入社区“微”治理,设立集党建、民政、人社等一站式服务,实现一号申请、一窗受理、一网通办。同时,仍须建立错时工作制、无假日社区、窗口无否决权等机制,提供电话预约、上门受理代办等便捷化服务,推进办事“网上跑”“掌上办”,让服务下沉到“最后一米”。
       三是营造“和”的氛围,让自治共治互补互促,让群众诉求有效表达。“如何让群众表达诉求的渠道更畅通一些”,在具体实践过程中,要重点搭好社区组织、民主参与、诉求表达三个平台,将社会治理重心下沉到居民小区,以彰显“以和为贵”的文化内涵,是增强群众对社区的认同感、归属感和参与感的有效举措。同时,也要广泛推行“两议两评两公开”等居民自治制度,建立社区“居民恳谈日”机制,用活用好“一线处置”机制,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无缝对接”网格化管理,解决好群众反映的问题。
       四是构建“福”的家园。“如何让群众感觉更平安、更幸福一些”,这是满足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必然要求。厘清市域社会的趋势特点,把握市域社会治理的重点难点。具体来讲,一是创建“安居”在社区,通过建立治安、调解、普法、帮教、巡逻、安全等责权明确的工作措施,形成“六位一体”的群防群治机制。二是创建“友爱”在社区,通过推出具体有效项目,为困难群体提供助学、助医、助困服务。三是创建“和谐”在社区,加强“情感”教育,倡导邻里相亲、守望相助。四是创建“欢乐”在社区,打造社区文化品牌。五是创建“幸福”在社区,通过开展“阳台、屋顶、庭院、墙体”等家庭“四美”评选,组织社区敬老、春游、端午等睦邻活动,构建向上向善的温暖幸福家园,坚持不懈地办好民生实事。
       “三个如何”带给市域社会治理的启示。市域社会治理是将风险隐患化解在萌芽、解决在基层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治理层级,是基层社会治理的中心环节。从我国各个地区的社会治理来看,我国市域社会治理体系仍不够完善,这种现象体现在基层党组织的领导地位显现不足,同时,社会群众力量也不能完全得以发挥。“三个如何”强调从源头上以“微治理”疏通基层社会的“微血管”、打通基层社会的“微循环”,为探索市域社会治理新路提供了有益启示。
       一是坚持党建引领,夯实基层社会治理根基,这是市域社会治理创新的根本遵循。以党组织为桥梁,打破思想观念、行政级别、条线分割“三大围墙”。全面梳理社区资源清单和需求清单,促进党组织、职能部门的资源、服务和管理沉到基层、落在一线,推动原有层级管理、条线管理格局向一体化市域社会治理新格局转变。
       二是坚持有为政府,实现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这是市域社会治理创新的重要保障。摒弃以往“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碎片化治理方式,通过“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将居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充分调动起来,增强社区的社会黏性和成员归属感,形成在党组织和政府领导下的自治、法治、德治有机融合格局,增强城市的“韧性”。
       三是构建幸福和谐宜居社区,这是市域社会治理创新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美好社区生活,安全感是底线需求,是社会安定、秩序良好的重要体现;高品质是目标追求,是居民对社区环境、服务、自身价值等物质精神需求得到高水平保障的生活状态;好服务是治理主线,安全感和高品质均需要通过改善社区公共服务来实现。社区服务连着民心,强化社区为民、便民、安民功能,才能让社区更有温度。
       四是坚持“互联网+公共服务”,提升基层精细化治理水平,这是市域社会治理创新的有效支撑。以智慧化建设实现“智治”。将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现代科技与社区治理深度融合,打造线上社区,建好诉求矛盾一站式接收、解决“大管家”,让居民遇事“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社区”,将智能化元素渗透进生活各层面,实现精细化的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和社区服务保障。
       (作者系福建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来源:学习时报 责编: 

关键字 : 市域,社会治理,社区治理

[声明]:文章仅供学习交流,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纠错】,感谢所有提供文章的媒体和作者。

最新发布
热门文章

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