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首页 > 人才服务 > 浏览文章

关心博士爱护人才

2022-12-06
       (原标题:告别3000元:关心博士爱护人才 首席评论员:徐迅雷)
       “我国有40万博士生,他们每个月的收入仅有3000多元。”这是近日上海财经大学校长刘元春在第七届复旦首席经济学家论坛上的发言。他提出,我国博士生的收入不高,建议给他们的年收入增加10万元,这样每个月收入能达到1万块钱,使其能安心进行研究。(12月5日《南风窗》报道)
       这并非公共场域里第一次有人呼吁提高博士生待遇。博士是我国的最高学位。作为官名,“博士”源于战国,许慎《五经异义》有云:“战国时,齐置博士之官。”秦及汉初,博士的职责主要是掌管图书,通古今,以备顾问——这也说明“博士”与知识技艺相关。如今“博士”是学位之一种,博士研究生通过博士学位的课程考试和论文答辩,成绩合格,学术水平达到在本门学科上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方能授予博士学位。
       一位学子,从学士,到硕士,再到博士,通常都要经过十年高等教育,从18岁读到28岁,十年寒窗不寻常。事实上,博士生们的学习、研究、生活的压力都很大;当同学硕士毕业已经工作、安家乐业之时,博士生们还在教室和图书馆里孜孜矻矻地努力。
       绝大部分在科学上做出成就的人,都要经过博士阶段的学习和研究。其实在2021年我国的在读博士生就已突破50万大关。然而,博士生获得的经济支持实在太少,一般月收入累计仅有3000多元,交完学费后,大多只能勉强维持基本生活。作为人才,是处于最高端;至于收入,却被轻而易举地打入“鄙视链”最底端。报道中提到的一位博士生陈深,每月收入只有固定的1100元奖学金——这收入真只有“鞋垫”那么高。
       由于各方面压力都很大,博士生成为了抑郁症高发群体。《南方周末》12月5日报道:《自然》杂志2019年的一项调查显示,40%的中国博士生在读博期间曾因抑郁或焦虑而尝试寻求帮助;《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显示,被调查的博士生中,有一定程度抑郁表现的有36.6%,抑郁高风险群体占到了12.9%。与低收入的问题一样,博士群体的抑郁也已成为一个公共问题,“这与博士生培养制度和学术环境息息相关”。
       关心博士、爱护人才,从提高待遇、关心健康开始。事实上,待遇提高了,也大大地有利于身心健康。以我国现有的经济实力,让博士生们的收入至少翻一番,根本不是一个难题。这方面完全可以向我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学习,香港的大学,博士全额奖学金通常一年超过20万元港币,相当于参加工作的薪酬。
       尊重博士,就是尊重人才、尊重高科技、尊重一个国家的未来。对博士群体的投入,就是国家对未来发展的投入,这需要通过制度变迁优化来实现。智识就是力量,良知才是方向——关心博士、爱护人才,提高收入、呵护健康,这正是国家和社会的智识与良知所在。

来源:杭州日报 责编: 

关键字 : 博士,博士人才

[声明]:文章仅供学习交流,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纠错】,感谢所有提供文章的媒体和作者。

最新发布
热门文章

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