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保护红色旧址 映照党校初心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行政财务部旧址修缮项目组 执笔人:张东亮)
1933年3月,中共中央局在苏区创办马克思共产主义学校,这是中央党校的前身。学校的初创校址位于江西瑞金叶坪乡洋溪村一座刘氏老宅内,据当年的《红色中华》报道,3月13日,马克思共产主义学校在这里举办了隆重的开学典礼。这座宅院建于19世纪末,占地面积约870平方米,系赣南客家建筑风格,坐北朝南,平面形状为“凹”字形。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校(院)委会及当地党委政府支持和推动下,洋溪村马克思共产主义学校旧址于2018年3月被列为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2019年10月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革命文物承载党和人民英勇奋斗的光荣历史,记载中国革命的伟大历程和感人事迹,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是弘扬革命传统和革命文化、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激发爱国热情、振奋民族精神的生动教材。”跨越90年历程,党校的旧址就是这样一个红色内涵丰富的载体,她见证了党的干部教育事业初创的星星之火,镌刻着党校人为初心和使命奋斗的印迹,是弘扬革命传统、传承红色基因的生动教材,有着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教育功能。
按照校(院)委会的指示,行政财务部对洋溪村马克思共产主义学校旧址进行了全面修缮,并对旧址周边环境进行整治,经过近三年的努力取得了良好效果。
建校90周年的一件大事
旧址修缮项目受到校(院)领导的高度关注,从立项到实施经历了充分的调研论证。2020年10月20日至22日,办公厅、行政财务部及国家文物局信息咨询中心等部门同志一行赴瑞金旧址进行实地考察,考察组于10月29日向校(院)委会提交了“马克思共产主义学校旧址”考察报告,对旧址的现状、前期维护利用情况、修缮实施方案及经费预算情况进行了汇报。11月5日,校(院)委会通过了该考察报告,项目正式启动。为了进一步推动方案实施,11月11日至14日,行政财务部再赴瑞金完善改造方案。2021年校(院)委会将旧址修缮工程列为校(院)年度重点工程,积极筹措资金,保障项目顺利开展。2021年6月24日,校(院)委会专门听取了旧址详细修缮方案的报告。根据修缮工作“慢工出细活”的特点,校(院)委会特别指示旧址修缮要对历史负责,优先保证质量,为工程的设计和实施预留了充足的时间。
在项目决策及实施过程中,多位校(院)领导亲临现场指导工作。项目初验后,2022年12月,分管日常工作的副校(院)长谢春涛到现场指导检查修缮情况;在此之前,副校(院)长李毅于2021年12月到现场调研及检查修缮实施情况。
旧址修缮项目于2022年6月高质量通过赣州市文广新旅局初步验收。2023年3月中旬,办公厅已完成旧址陈列布展工作。根据《文物保护工程管理办法》“初验合格一年后,报请竣工验收”的规定,修缮工程将于2023年6月报请江西省文物局进行竣工验收,这是中央党校建校90周年的一件大事。
统筹推进中的规划先行
洋溪村马克思共产主义学校旧址是国家重点文物,也是全体党校人牵挂的精神家园,因此修缮工作必须慎之又慎,既要开展修缮,又不能过度修缮,破坏历史原貌。为统筹推进旧址修缮工程,按照校(院)委会的要求,行政财务部委托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和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对旧址及周边环境进行全面梳理研究,在2021年3月编制完成了《瑞金洋溪村马克思共产主义学校旧址历史及价值研究、现状评估及修缮利用导则》。
修缮利用导则首先明确了修缮的总体原则及方法。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文物保护要全面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工作方针,本次旧址修缮原则确定为“研究先导、依法合规、最小干预、弘扬传承”,在对旧址建筑历史深入研究的基础上,采用传统工艺,通过最小的干预,保留建筑原汁原味的特色。研究团队对旧址改造前的状态进行了系统评估,通过三维扫描、影像资料、航拍等技术手段,详细记录改造前旧址的外观、内部构造、建筑工艺,避免了这些历史信息在改造中湮灭。其次,修缮利用导则对党校旧址与周边建筑布局进行了系统研究。不是单纯将旧址修缮看作一个土建工程,而是研究中央苏区时期马克思共产主义学校与周边的列宁团校、中央列宁师范、中央造币厂等革命旧址的布局关系;通过了解学员学习、工作、劳动以及吃、住、行等生活情况,研究当时党校学员与社会的互动关系,等等。例如,在调查访谈中,一名洋溪村刘姓老人回忆起“马克思共产主义学校前有一排土坯房,形成一排小街,村民就住在土坯房里,沿街卖些吃的,有豆腐、草鱼、豆干、糯米酒等,有马克思共产主义学校学员买东西”。历史远去,土坯房仅剩下残存的地基,修缮利用导则提出将旧址对面土坯房的地基保留下来,作为当时马克思共产主义学校学员生活的见证。最后,修缮利用导则明确了旧址周边环境整治的范围。修缮前的旧址东南侧是大约2400平方米的村内空地,地面黄土裸露,内有一处小的池塘,汇入村内生活污水。从空地经过一条狭窄弄堂可达旧址本体,路面严重破损。考虑到旧址本体及周边环境氛围的和谐,经报请校(院)委会同意将这部分室外环境整治也纳入改造范围。
在对旧址历史进行详细研究、对现状进行科学评估的基础上,修缮利用导则成为后续设计方案的有力抓手。校(院)在设计方案前即做出完善的规划导则,受到外聘文物指导专家的赞许,认为这种做法避免了盲目修缮带来的破坏,给国内文物修缮带了个好头。
精选优质的技术力量
校(院)委会指示行政财务部要精选优质的技术力量对旧址进行修缮。旧址修缮方案及施工图设计工作由江西省文保中心完成,该单位具有丰富的苏区建筑修缮经验。旧址修缮工程施工中标单位为江西一家具有良好资质的园林仿古建筑公司,该单位曾完成“赣南省苏维埃政府旧址维修工程”“中共苏区中央局旧址维修工程”等大量全国重点保护文物的修缮工作。
为了做好施工指导,2021年7月,校(院)委会由办公厅给赣州市委和瑞金市委致函,由行政财务部带专家组赴旧址现场进行设计交底。在施工现场管理方面,实行“工程日报告,专家日点评”制度,每日由指导专家及相关参建单位对现场施工日报进行检查,及时纠偏,按照“全国十佳文物保护工程”标准进行修缮。
施工单位选派了技术最好的工匠进行修缮工作。旧址是木结构框架体系,木质的梁、板、柱构件占了相当大的比重,由获得全国木工大赛一等奖的木工师傅进行施工。旧址檐口的灰塑马头墙是赣南民居的点睛之笔,为了显现传统工艺的美感,施工单位专门请来了被江西省文保中心专家称为“瓦工中的雕刻家”的当地有名的传统灰塑师傅。通过严格的工艺控制,旧址的修缮保证了品质,提升了品位。
旧址修缮中的考古发现
旧址修缮的一大亮点是边保护边施工、边维修边考古,对建筑文物的研究贯穿保护工程的始终。90年的岁月变迁,给旧址留下了丰富的时代印记。特别是建筑外墙上的标语,很多部位石灰水层层叠叠,如同给外墙覆盖了厚厚的盔甲。这些历史信息非常珍贵,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的专家说,“信息载体如此完整的建筑非常罕见,在施工中一定要精心保护,否则愧对历史”。
为了做好保护发掘,专家组对各部位的修缮次序、铲除石灰水涂层的方法、每层标语信息的记录等等进行了深入论证,完成了《叶坪马克思共产主义学校旧址标语保护专项方案》。随着施工展开,施工现场有了惊喜发现:入口门头上方露出了被覆盖着的“整齐严肃”四个大字,门板石灰涂层下有“穷人不打穷人,士兵不打士兵”等苏区时期的红色标语,墙壁上有“红军学校”等残存字样,左右侧廊有类似校规校训的标语……这些都隐隐透露出革命教学旧址的气息。同时,门外墙壁上还发现“礼义廉耻孝悌忠信”八个字样,入门后隔板上方还有多幅精美的墨画。经统计有历史价值的标语共计15条,瑞金中央革命根据地纪念馆对这些标语进行了文物普查登记,按照相应标准进行保护。当前,对这些标语的进一步辨识、断代工作正在有序展开。
修缮工程对于旧址范围暂时无法确认的历史信息,最大程度地给予了保留。例如旧址内墙上有几处残存着烟熏的痕迹,暂时无法判断是否为建校时期所留,经专家商议都保留了下来,把未解的历史交给未来再继续深入研究。
地方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
在本次修缮之前,洋溪村马克思共产主义学校旧址的修缮和维护主要依靠瑞金市委市政府及瑞金市委党校进行。2012年当地政府曾对旧址进行了一次除险加固,并修复了一处坍塌的横屋。《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出台后,2015年当地政府争取到一些文物保护资金对旧址又进行了一次简易修缮。这些努力为旧址后续升级为省级文保单位及国家级文保单位打下了良好基础。
江西省委高度重视校(院)开展的本次旧址修缮工作,时任省委书记刘奇、省长易炼红等省领导在校(院)发来的函中均作出批示,要求抓好相关事项的落实,确保旧址修缮陈展工作顺利实施。
在江西省委领导的关心下,赣州市委市政府和瑞金市委市政府为旧址修缮提供了充分的支持,赣州市委党校和瑞金市委党校积极落实修缮任务,做了大量工作。在当地努力下,首先是旧址的产权及周边民房的腾退问题得到了妥善解决。修缮前旧址房屋的产权散落在刘氏后人手中,按照依法合规的程序,政府从村民手中回购了旧址房屋的产权。同时旧址周边存在七八栋现代民房,整体景观风格与旧址非常不协调,这些民房在修缮开工前都妥善完成了腾退。其次是当地借助马克思共产主义学校旧址修缮保护契机,编制了《瑞金市叶坪乡洋溪村马克思共产主义学校旧址群保护利用和乡村振兴发展工作方案》,配套资金用于洋溪村的整体规划及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居住环境,并新修了一条通往旧址的马路。旧址修缮使得洋溪村更美了,乡亲们生活更便利了。
汲取更好前行的力量
旧址修缮从2020年11月立项到2023年6月正式验收,工程历时近三年。现如今修缮后的旧址生气勃勃,门口广场上绿草如茵,池塘内碧波荡漾,弄堂小路古朴雅致,为中央党校建校90周年增添了一抹喜庆。正式开放后,旧址将作为红色基地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功能。旧址修缮的成功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校(院)委会的坚强领导,业务部门的辛苦付出,地方党委政府的积极支持以及技术专家和现场工匠的辛勤劳动缺一不可。
90年辉煌岁月,校(院)从当年的狭小院落发展到如今上千亩的校园面积,从第一批百余名学员扩展到如今3000人的在校生规模,伴随着党的事业的蓬勃发展,校(院)也不断地发展壮大。坚持党校姓党,首先要坚持姓“马”姓“共”。“为党育才、为党献策”是党校始终不变的初心。修葺故园,回首我们出发的地方,每一个党校人都会从中汲取无穷的奋进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