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首页 > 红色传承 > 浏览文章

红色文艺作品里的红色地标

2024-01-15
       (原标题:红色文艺作品里的红色地标 孙英臣)
       20世纪60年代出生的这一代人是在红色文艺作品的熏陶下长大的,当年捧读的长篇小说是《红岩》《红日》《红旗谱》《林海雪原》《暴风骤雨》《海岛女民兵》等,观看的电影、戏剧是《地道战》《地雷战》《南征北战》《小兵张嘎》《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红色娘子军》等。我们不仅对红色文艺作品里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经典台词、著名唱段耳熟能详,而且对其中出现的红色地标心向往之。谁不渴望去“芦花放,稻谷香,岸柳成行”的沙家浜,一睹阳澄湖畔那“河湖港汊好战场”?谁不期盼到广袤的林海雪原,凭吊在剿匪作战中英勇牺牲的孤胆英雄杨子荣?正是因为有这种红色情结的驱动,在此后漫长的岁月里,我一直锲而不舍地追寻着红色文艺作品里的那些红色地标。
       冉庄
       “地道战,嘿!地道战,埋伏下神兵千百万……”《地道战》是我们小时候百看不厌的电影。影片中,在千里大平原上,千千万万武装起来的庄稼汉,一手拿锄头,一手拿枪杆,英勇顽强地与日本鬼子展开了地道战,一次又一次粉碎日伪军的“扫荡”,最终陷敌于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这部影片是在河北省保定市清苑区冉庄地道战遗址拍摄的,冉庄既是地道战的发生地,又是电影《地道战》的拍摄地。我一直想到冉庄去走一走看一看,实地考察一下那传奇般的地道。在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之际,我终于实现了这一夙愿。
       走进冉庄,目之所至,无论是地道还是街景,无论是古槐还是高房工事,都是那么熟悉。由于文物保护部门和冉庄村民的妥善保护,地道战遗址跟当年拍摄电影时一般无二。我和同伴先参观冉庄地道战纪念馆,聂荣臻元帅题写的馆名赫然在目。走进展厅,面对冉庄民兵当年用过的长枪、土炮、油灯、纺车,面对日本鬼子当年烧杀抢掠的图片和缩微景观,我仿佛置身于地道战的战场,耳畔依稀响起激烈的枪声、炮声。日本鬼子入侵华北后,展开残酷“扫荡”,实行惨无人道的烧光、杀光、抢光“三光”政策。冉庄人民奋起反抗,在党的领导下,创造了威震敌胆的地道战,以地道为依托,粉碎了日伪军一次又一次的猖狂进攻。据了解,抗战期间,冉庄民兵对敌作战72次,其中大战5次,另外还配合外地作战85次,创造了歼敌2100余人、自己仅有1人负伤的战争奇迹。电影《地道战》中高家庄民兵地道战中显神威、打得鬼子狼狈逃窜的故事情节正是冉庄人民英勇战绩的真实再现!
       走出纪念馆,我们又实地参观了地道和街景遗址。当年冉庄的地道以十字街为中心,分东西南北4条干线,围绕干线还有20余条支线,形成了户户相连、村村相通、上下呼应、能进能退的地道网,全长约30里。最为奇妙的是,地道不仅是保存有生力量的藏身之地,而且成为有效打击敌人的战斗场所。我们在参观中发现,冉庄的地道与地面伪装成碾盘、小庙、锅台、炕面、牲口槽、烧饼炉的战斗工事相辅相成,构成了一个纵深立体火力交叉的蛛网式阵地。正如萧克将军所言,冉庄人民“化无险可守的平原,为不可攻克的要塞”。这次参观冉庄地道战遗址,让我对毛泽东“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这句话,有了极为深刻的认识。
       沙家浜
       “朝霞映在阳澄湖上……”,革命现代京剧《沙家浜》中,新四军某部指导员郭建光的这个唱段,以及戏中所展现的江南风光,令人对故事发生地沙家浜十分神往。我的家乡地处滹沱河故道的南岸,滹沱河支流小清河从村边汩汩流过。河滩之上沟渠纵横、稻田成片,草映池塘、蛙声悠扬,仿佛北国江南。因此,在当年的诸多样板戏里,我对《沙家浜》情有独钟。后来,北京京剧院来石家庄演出《沙家浜》时,我还特地购票前去观看。
       当我真的踏上沙家浜的土地,首先想起的是作家丽尼的名句:“江南,美丽的土地,我们的!”这是丽尼怀念沦陷于日寇铁蹄之下的江南故乡的心声。“八一三,日寇在上海打了仗,江南国土遭沦亡,尸骨成堆鲜血淌,满目焦土遍地火光……”《沙家浜》里沙奶奶痛斥敌人的著名唱段,非常真实地反映了日寇侵占江南的悲惨景象。民族危亡之际,共产党领导的新四军东进江南、深入敌后,以河湖港汊为依托,开辟了以阳澄湖为中心的抗日根据地。《沙家浜》反映的正是江南新四军浴血抗日,在地下党和抗日群众的巧妙掩护和有力配合下,消灭盘踞在沙家浜的日伪武装的故事。
       走进沙家浜,但见河浜纵横、芦苇密布,碧波荡漾、鹭鸟翔飞,好一派鱼米之乡的迷人风光!无论是徜徉在横泾老街,还是流连于芦苇荡中,脑海中总是浮现出郭建光、阿庆嫂、沙奶奶的身影。通过参观沙家浜革命历史纪念馆,我逐渐把剧中的虚拟人物还原为“江抗”的真实英雄形象。“江抗”全称为江南抗日义勇军,是新四军江南指挥部领导的主力部队之一。1939年春,新四军老六团团长叶飞率部与“江南抗日义勇军第三路军”会合,深入阳澄湖一带短短几个月,就壮大为包括地方武装在内共计6000余人的抗日武装力量。1939年秋至1940年春,“江抗”西移,夏光、刘飞(二人均为郭建光原型)等一批伤病员和后方医院人员,留在了阳澄湖畔的唐市乡、横泾乡一带。1939年11月,以夏光、刘飞等痊愈的伤病员为骨干,配合当地抗日武装,成立了“江抗”东路司令部(新“江抗”),组建了“江抗”东路指挥部特务连。他们在陈二妹(阿庆嫂原型)等地下党员和抗日群众的密切配合下,展开了英勇顽强的游击战。据统计,新“江抗”成立一年内,共经历大小战斗47次,击毙日军100多人、伪军300多人。
       当年战斗在阳澄湖畔的刘飞后来担任华野一纵副司令员,他回忆说:参加淮海战役的某团的前身是新四军十八旅五十二团,最早一批骨干是留在阳澄湖芦苇荡里的“江抗”伤病员。战地记者崔左夫根据刘飞的回忆,专程赴苏州、无锡、常熟、太仓采访了两个多月,写出纪实文学《血染着的姓名——三十六个伤病员斗争纪实》,这是《沙家浜》最早的蓝本。1957年,时任上海警备区副司令员的刘飞写下长篇回忆录《火种》,叙述了在阳澄湖后方医院养伤的经历,着重描写了36个伤病员的英雄形象以及群众与子弟兵的鱼水情,剧作家据此创作出沪剧《芦荡火种》,并把剧中地名虚构为沙家浜镇。1992年,常熟县把芦荡乡(原横泾乡)设为沙家浜镇,2003年又把沙家浜镇和唐市镇合并为沙家浜镇。1964年,《芦荡火种》在北京参加会演,毛泽东观看演出时,亲自将这出戏定名为《沙家浜》。此后,北京京剧院又将此剧移植为革命现代京剧。20世纪60年代,京剧《沙家浜》红遍大江南北,沙家浜这一红色地标也随之妇孺皆知。
       沂蒙山
       “蒙山高,沂水长……我为亲人熬鸡汤。续一把蒙山柴炉火更旺,添一瓢沂河水情深意长……”随着芭蕾舞剧《沂蒙颂》的上演,该剧插曲《愿亲人早日养好伤》一时间广为传唱、风靡全国。《沂蒙颂》是根据现代京剧《红嫂》(又名《红云岗》)改编的,反映了解放战争时期沂蒙山区红嫂以乳汁救解放军伤员的感人故事。红嫂的原型是沂南县马牧池乡的普通农村妇女明德英,2009年,明德英因其感人事迹在全国“双百”评选活动中,入选“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那年,我们单位组织党支部书记赴沂蒙山区接受革命传统教育,我有幸和同事们一起来到临沂市沂南县马牧池乡实地参观。八百里沂蒙,蒙山崮险岭峻,沂水涧深溪清。我们驱车在蒙山沂水之间,辗转来到马牧池,探访红嫂原型明德英的故乡。我们了解到,沂蒙各地都流传着红嫂的故事,红嫂不是一个人,而是沂蒙老区缝军衣、做军鞋、抬担架、推小车、舍生忘死救伤员的女性群体。一组来自临沂市妇联的数据显示:抗战期间,沂蒙老区15.5万余名妇女先后以不同方式掩护了9.4万余名革命军人和抗日志士,4.2万余名妇女参加了救护八路军伤病员的工作,共救助伤员1.9万余人。不过,“红嫂第一人”当属明德英。我们参观红嫂明德英故居时,详细了解到她的动人故事:1941年冬,日本鬼子突然包围了驻马牧池村的八路军山东纵队司令部,一名八路军小战士突围时身负重伤。明德英机智地把伤员藏到菜窖里,等鬼子走远后,她发现那名伤员因失血过多缺水休克。正在哺乳期的明德英毅然解开衣襟,用乳汁救活伤员,并把自家两只母鸡杀掉炖汤给他喝。半个多月后,那名八路军小战士康复归队。马牧池乡不仅出了“沂蒙红嫂”明德英,还出了“沂蒙母亲”王换于。沂蒙母亲王换于纪念馆的图片和实物展览告诉参观者,王换于1939年创办东辛庄抗日战时托儿所,把抗日将士无人照顾的孩子安排到附近可靠农户抚养,她一家用巨大牺牲换来86名革命后代的安然无恙。
       革命战争年代,沂蒙山区还发生过著名的孟良崮战役,这场战役是解放战争由战略防御转为战略进攻的重要转折点。战争题材经典影片《南征北战》,长篇小说《红日》及同名电影,都是反映孟良崮战役的优秀文艺作品。怀着对革命先烈的深深敬意,我们赶赴临沂市蒙阴县垛庄镇,拜谒孟良崮战役纪念馆,在烈士陵园重温入党誓词,然后沿盘山路逶迤而上,凭吊孟良崮战役遗址。孟良崮不是一座山峰,而是一片山地。一路攀爬,但见群山巍峨、峰险岭峻。1947年5月,国民党军整编第74师及整编第83师1个团共3.2万余人就盘踞在这群山之中,我华东野战军出其不意地迅速集中数倍于敌的兵力,将敌人团团包围,双方10多万人在漫山遍野间展开激战,最终我军全歼守敌。孟良崮战役是华东野战军展开山地运动歼灭战的奇迹,其背后不仅有10余万解放军将士,还有20万支前民工,他们烧水做饭、清理道路、搬运物资、转送伤员,给解放军提供了强大的后勤支持,为孟良崮战役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仰望着孟良崮山顶高耸入云的孟良崮战役纪念碑,我满怀崇敬。孟良崮战役有力地印证了毛泽东的那句话:“兵民是胜利之本!”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人民群众对于战争胜负的决定性作用。
       红色文艺作品里的红色地标还有很多很多,譬如《红色娘子军》故事发生地海南省五指山、万泉河,《海岛女民兵》(电影《海霞》据此改编)故事发生地浙江省温州市洞头区,《铁道游击队》故事发生地山东省微山湖,《八女投江》故事发生地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林口县乌斯浑河畔……这些红色地标都是我心向往之的地方,我愿在有生之年更多地踏足这些充满红色记忆的地方。

来源:学习时报 责编: 

关键字 : 红色文艺,红色地标

[声明]:文章仅供学习交流,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纠错】,感谢所有提供文章的媒体和作者。

最新发布
热门文章

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