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传承红色基因 汇聚奋进力量 福建省泰宁县委、县人民政府)
1999年7月7日,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的习近平同志深入三明市泰宁县老区基点村调研,协调解决老区群众通路、通水、通电、通电话、通广播电视等“五通”基础设施方面的困难和问题,并作出了“不要忘记老区,不要忘记老区人民,不要忘记‘五老’和这些革命老干部”的重要嘱托,为三明发展指明前进方向、注入强大动力。
2024年7月6日—10日,三明市举办“三个不要忘记”主题宣传调研活动,邀请省内外社科专家学者以及中央和地方媒体记者走进三明老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老区苏区工作的重要论述,传承红色基因、汇聚奋进力量,助推三明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设。活动期间,调研组先后考察了泰宁县岭下村、建宁县高峰村、宁化县凤凰山村、清流县石下村等地,实地感受三明在红色文化、产业项目、生态文明、改革开放等方面取得的实际成效。其间,“三个不要忘记”主题宣传调研座谈会在三明市泰宁县召开,与会专家学者等结合活动主题和研究课题,交流探讨老区发展新路径,为助力老区经济社会发展提出对策建议,现将有关情况综述如下。
致力“红色领航”,把红色作为三明的鲜明底色和特色发展优势
老区精神,在革命战争年代,曾是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夺取革命胜利,建立新中国的法宝;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时期,更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强大精神动力。在老区这片神圣的土地上形成的老区精神,凝聚着革命先辈的历史功绩和老区人民的巨大历史贡献。三明作为革命老区,要大力传承和弘扬老区精神,牢记“三个不要忘记”重要嘱托,踔厉奋发、笃行不怠,确保三明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设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奋勇前进。
充分认识“三个不要忘记”的深刻内涵和时代价值。与会专家认为,三明市要更加深入地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个不要忘记”的殷殷嘱托,更加坚定地弘扬老区精神,砥砺奋进,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的福建篇章作出三明贡献。牢记“三个不要忘记”,最核心最本质的内容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要把革命老区和老区人民的红色血脉作为锻造理想信念、加强党性修养的生动教材,不断夯实信仰根基,用铁一般信仰铸牢对党的绝对忠诚。牢记“三个不要忘记”,最有效的途径是发掘好红色资源,讲好红色故事。要充分发挥平台优势、传播优势,不断创新传播形式,丰富传播载体,带着振兴老区的责任、带着对老区人民的感情,充分挖掘红色资源、红色记忆、红色史料、红色故事、红色印迹等红色元素,将革命老区打造成为新时代的全国党建高地、红色教育圣地和吸引世界目光的文旅网红地。牢记“三个不要忘记”,当前最紧迫的工作是着力推动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老区人民共同富裕。应进一步健全支持革命老区振兴的政策体系和长效机制,优化资源配置,加大政策资金、重大项目支持力度,推动三明市为全国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进一步讲好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故事、老区人民推进共同富裕故事。
深入把握“三个不要忘记”的人民底色。系统把握“三个不要忘记”的人民底色,是三明革命老区进一步推进“以人民为中心”的探索和实践的必然要求。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欧阳奇认为,群众利益至上是理解“三个不要忘记”的核心要义,这三个不同层面的“不要忘记”共同表明了要通过发展来改善老区生存状况、提升人民生活水平的殷切期望。革命老区是无数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的地方,也是孕育新中国的重要摇篮,是中国现代化大业不可或缺的坚固基石,关心支持老区的建设和发展,是党和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社会力量汇聚是践行“三个不要忘记”的基本路径。推动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书写老区现代化领先画卷,要最大程度地汇集民意、最大限度地集中民智,深度融合区内群众力量、广泛整合区外各界力量,要引导社会各界倾心支持老区发展、老区全体人民全心投身地方发展。民族精神传承是坚持“三个不要忘记”的内在要求,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是一个民族生命力和凝聚力的重要体现。加大对三明老区精神的研究、加大对当地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是推动老区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必然要求。
有力发挥红色资源优势推动经济社会发展。革命老区要致力于把红色资源转化为发展优势,把革命精神转化为发展动能,持续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为老区人民创造更美好的生活。
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李娟认为,要发挥红色资源的教育功能,通过组织参观红色遗址、举办红色讲座、开展红色主题活动等方式,通过沉浸式的教育,增强广大干部群众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激发干事创业动力;要发挥红色资源的文化功能,通过拍摄红色电影、电视剧,创作红色文学作品,举办红色文化艺术节等方式,向社会传递革命精神和红色文化,提升革命老区文化软实力;要发挥红色资源的生态功能,鼓励企业结合红色文化进行绿色创新,开发环保产品和服务,同时也可以结合红色资源,发展特色农业,如开发红色文化主题农产品,提升农产品附加值等,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赢。
中央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黄刚认为,厚重的红色文化为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深厚的文化积淀和坚强的思想引领,要守好革命文化这一“传家宝”,用红色资源启动乡村振兴经济引擎、智力引擎和精神引擎;要注重发掘红色建筑、红色场景、红色活动、红色典故等资源,打造红色精品旅游路线、红色研学基地,打造符合当地特点的系列红色产业;要加强革命历史文化研究、阐释和宣传,传承和发扬红色文化和革命精神,培养时代新人,为助力革命老区实现乡村振兴打造人才队伍;要利用红色文化培育文明乡风,宣扬和挖掘红色文化中的革命精神与独特魅力,用红色文化引领和谐乡村建设,为革命老区振兴提供精神支撑。
央视网新闻中心副总监李璇认为,要深入挖掘红色资源,书写更多红色文化资源应用的新故事,创新革命老区宣传实践,全方位多角度地讲述红色三明、绿色三明、人文三明、创新三明的精彩篇章,同时也让更多人了解三明在革命战争年代所作出的巨大贡献。扎实做好红色文章,把红色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加快发展的重要力量,大力推动红色文明、红色培训、红色文创、红色文旅等新业态加速奔跑。
致力“生态领向”,奋力走出一条绿色发展新路子
三明要立足好山好水好空气,推动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相协调、相促进,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动能,助力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
着力推动产业生态化。南开大学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白雪洁认为,以绿色发展理念推动生产方式和发展方式绿色化转型,将绿水青山的生态优势转化为兴业富民的产业优势,是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应全面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坚守生态底色、注入创新动能,以数智化为手段、以绿色化为方向,探索出老工业基地的数实融合转型升级之路。绿色技术创新是支撑钢铁、装备制造、纺织等传统工业走向高端化、数智化的根本动能,在新一代科技革命迅猛推进的今日,作为老工业基地的三明应以敏锐的市场洞察力,牵手上海、北京等经济、技术发达地区,引聚技术、管理和人力资本等,积极布局以算力为支撑的数字经济、以储能为重点的新能源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赛道,赋予老工业基地以新产业生机,使传统工业焕然一新,为三明的新质生产力创造增添区域产业特色。
着力推动生态产业化。黄刚认为,三明应充分发挥革命老区依山傍水、山川秀美、物产丰饶、自然资源禀赋独具的优势,保留山的优势、水的优势,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生态”“产业”两手抓,推动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打通生态价值向经济效益转化的通道,做好生态保护这篇大文章,推动老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满足老区人民的美好生活需求。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教授余心玎认为,三明充分发挥生态优势,持续丰富生态材料、生物医药等特色产业以及旅游、康养、研学等业态,打造了像泰宁这样的旅游兴县、生态兴县的发展路径,真正做到了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保护紧密结合。白雪洁认为,对三明而言,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是一个相辅相成、互为促进的关系,二者都围绕创造绿色新质生产力而不断丰富产业内容,二者都需要借助数字新质生产力而放大创新和辐射效应,二者都需充分发挥新质生产力中最活跃的生产要素,即各种类型新型劳动者的作用,吸引集聚人才,筑巢引凤兴产业,青山绿水富百姓,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一份三明智慧。
致力“产业领跑”,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夯实发展根基
因地制宜培育产业。革命老区的高质量发展,乡村振兴的产业化道路,都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精神,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黄刚认为,《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意见》指出,发展特色产业体系,支持革命老区深入推进优质粮食工程,推动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做大做强水果、蔬菜、茶叶等特色农林产业,支持发展沙县小吃等特色富民产业。我国地域辽阔,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同,文化风俗习惯差异也很大,革命老区更是如此。老区实现乡村振兴,必须立足资源禀赋,因地制宜打造如沙县小吃、旅游研学、文艺创作等各具特色的产业,激活产业发展新动能,做大特色产业链,推动高质量发展。
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白雪洁认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和未来很长一段时期内我国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作为中国“绿都”,三明拥有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这是三明创造绿色生产力,也是创造新质生产力的坚实基础。优美的生态环境既是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一部分,也是一种绿色生产要素,当它与技术、管理、资本、数据等其他生产要素充分结合后就可以创造出多元的新产品新服务新模式。实现生态产业化,可以更好适应当前消费需求结构升级对产品和服务的差异化及品质化需求特征,实现生态产品和服务的经济价值转换。如今的三明,一方面,借势数字化、智能化、新技术革命让传统工业之城走出了产业生态化之路,既要大项目大企业也要“专精特新”,激发不同类型企业的主体能动作用,由11条特色产业链构筑的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发展格局,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之势。另一方面,人民群众“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主观创造力让三明各地的红色文化、生态农业、文旅康养等产业在政府的规范引导下大放异彩,自带创新和富民的基因,让更多的百姓望得见乡村,记得住乡愁,也过上了富足的生活。
培育壮大“红色+”产业。李娟认为,红色旅游是推动革命老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要深入挖掘红色资源的经济价值,打造一批具有特色和吸引力的红色旅游项目,推动红色旅游产业的发展。除了传统的红色文化博物馆、纪念馆等,还应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如VR/AR技术、智能导览系统、数字化博物馆等,增强红色教育的互动性、沉浸感和生动性。同时,应注重提升红色旅游的服务质量,改善旅游基础设施,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参观游览,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革命老区的发展需要创新驱动,应充分利用红色资源,激发创新活力,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例如,设立红色文化科研项目和创新基金,发掘红色资源中的创新元素,发展文化创意、智能制造等产业,吸引高科技企业和创新人才入驻;建立红色资源大数据平台,收集和分析红色历史、文化、旅游等相关数据,为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提供数据支持等。
致力“改革领先”,高举改革创新旗帜开拓高质量发展新境界
三明是一座具有改革创新基因的城市,近年来,三明高举改革创新旗帜,善用改革的思路、创新的办法、开放的眼界解决发展中的难题,医改成为全国样板,林改走在全国前列,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动力活力。未来,要持续在“改革领先”上用功用力,开拓高质量发展新境界。
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期间提到了“林改四问”,即“山要怎么分”“树要怎么砍”“钱从哪里来”“单家独户怎么办”。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国家治理教研部教授赖先进围绕“林改四问”提了四点建议,他认为,在“山要怎么分”方面,应持续推动确权改革,总结提炼“林票2.0”等典型经验做法并加以推广;在“钱从哪里来”方面,应注重协调联动,加大对林业金融产品的供给以及财政补贴,强化金融服务对山区林业的发展支持;在“树要怎么砍”方面,应大力发展文旅产业和林下经济,重点完善“采伐告知承诺制”等砍伐制度改革,进一步深化保障林农对林业的处置权、所有权;在“单家独户怎么办”方面,建议在林权林地流转方面有更多的探索。
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政治和法律教研部副教授孙培军认为,保障老区发展的关键是要推进县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抓好系统治理,积极探索符合地方实际的大基层治理模式,构建横向部门、纵向单位的综合联动治理体系。推进依法治理,深入挖掘和推广泰宁法院“背包法庭”等工作模式,加强村规民约的规范运用,不断夯实基层法治建设根基。加强综合治理,突出党建引领,充分发挥地方经济、文化、生态等特色优势,进一步推动政治、法治、德治、自治、智治“五治”融合。
加快推动老区协作发展。福建省新四军研究会学术委员会主任吴明刚认为,推动老区经济社会发展要弘扬革命精神,打破行政区划界限,实现老区抱团取暖、共谋发展。比如,三明市属于武夷山脉中段,要充分发挥毗邻闽西、闽北以及江西等区域优势,积极探索大武夷的发展思路,在经济、文化、产业、机制等方面加强合作、联动发展,蹚出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新路子。